「林同志,等你再來陰山腳下看望胡楊樹啊。」
也許很多很多年後,這片生產隊舊址已難尋覓,但只要順著胡楊林走,總會呼吸到舊時他們一起攻克難關時揮灑的汗水與黃沙搖勻混合的味道。
胡楊樹會永遠立在這裡,模仿它們治蝗時的動作與體態,將人類努力生存、不向困難低頭的模樣一年年地傳承。
回到呼和浩特,林雪君和阿木古楞跟著草原局開了幾次會,得到了無數掌聲和榮譽,衣服上別了治蝗獎章,兜里收入了治蝗成功的獎金,受了多個採訪。
草原局負責帶著教授和治蝗功臣們受訪的時候,原本還擔心林雪君年紀小,面對鏡頭和記者會緊張,講話卡殼之類,一直跟著隨時準備幫林雪君解圍。
卻不想所有來採訪林雪君的人都認識林同志,上來跟林同志握手聊天像老朋友一樣。
草原局的同志們看著表單上關於林雪君的介紹,曾投稿成功內蒙多家報社,曾榮獲抗旱災標兵——文字總是單薄的,不能描繪出更豐滿的現實。
大家只恨當代信息傳播困難,許多林同志的情況,大家根本沒辦法更詳細、更深入地了解啊!
林同志哪需要別人解圍啊,甚至是工作人員想要記者和鏡頭在做宣傳的時候多說一些草原局的好話,還要請林雪君幫忙跟記者與攝影師講好話幫忙溝通——
林同志前年做標兵的時候,基本上就見過所有呼市內的報社記者、電影廠的攝影採訪團隊了,而且許多報社記者在幾年前林雪君大量投稿時就跟她熟識,早已是老朋友了。
負責宣傳和公關的草原局專員望著林雪君與記者聊天時遊刃有餘的樣子,忍不住悄悄慨嘆:
別看人家年輕,在『厲害人士圈子』里,可已經是個人盡皆知的老人嘍。
…
林雪君完成了治蝗工作的收尾,吃完楊主任招待的最後一頓感謝加慶功宴後,又陪著阿木古楞跟多個出版社和報社負責人見了面,溝通了許多可以合作的項目——
《內蒙日報》等幾家單位甚至直接跟阿木古楞約起稿子。
這個時代能吃飽肚子還能學習畫畫、有時間和餘力去畫畫的人實在太少了,更何況是他這種靈氣十足的天賦選手。
治蝗用去大半個月,在呼市完成各種後續工作又耗掉半個月。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