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其實是應該有這份文化自信的。
可是樾山這些年太落後了,道路不通,生活貧困,他們像是被困在了這座山里,守著巨大的寶藏,卻不知其價值,日復一日,渾渾噩噩度日。
何嶼渡沒想到他會提出這樣一個請求,有些意外:「寺里不是有文物修繕的專家小組嗎?這種研學活動應該可以和他們溝通,聯合開展吧?」
「我們之前開展過一次。」徐青雲嘆了口氣,「當時是專家小組一位姓余的老師給孩子們介紹講解的相關知識……但或許是孩子們年紀太小了,研學活動的效果並不好。」
「並且學校是打算把研學活動長久地推行下去的,每學期都開展一次。」徐青雲期待地看向何嶼渡,「小何老師,請您務必考慮一下。」
他又說:「本來孩子們聽說你要來,就特別開心,那天來接你時校長舉的接機牌,都是她們自己組織起來做的。如果您來上這個課,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穫的。」
何秉燭和席玉出錢又出力,各種奔走申請,才有了最開始的希望小學。
現在國家有補貼和扶持政策,何家每年也會捐贈一筆錢,再加上社會上的一些愛心人士的捐款,希望小學才能為孩子們撐起學業的道路。
這些在每學期的班會課上,老師們都會講,感恩教育。所以何嶼渡對希望小學的孩子們而言是不同的,他是何家人,孩子們對他天然就有一份好感。
由他帶孩子們研學,事半功倍。
何嶼渡聽徐青雲連尊稱都用上了,對上他那雙含著希冀的眼睛,哪裡說得出拒絕的話來:「好,我應下了。但是我以前也沒給這樣年紀的小孩子上過課,你給我兩天時間準備準備吧。」
「謝謝您。」徐青雲的臉上頓時露出了欣喜的笑,「我回去就跟校長說!」
「挺好的。」連雲舟在旁邊看著徐青雲,有些感觸地跟萬殊道,「我好像知道為什麼何叔叔他們會選擇資助這裡修建學校了。」
樾山孩子們被山路困在大山里,但所有人,都在向上托舉他們。
希望他們能走出大山,走得更遠一點。
曾經的徐青雲,或許也是被托舉的一輩,他走了出去,又走了回來,他們真真切切地愛著這片土地,愛著自己的家鄉。
萬殊笑著道:「我相信,以後樾山會變得越來越好的。」
有何家和社會愛心人士們的資助,有萬彩集團的幫扶和無數樾山人為之努力,樾山,肯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