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蘭一拍案幾,兩人偃旗息鼓,「公子岐玉,你既說七公主文章彩,彩之何處?」
秦岐玉道:「彩在若文章屬實,那可在養桑蠶之地推廣,增加農家收入,增產布匹,穩定民生,著實是彩。」
「沒錯,」蔡蘭肯定,「著實是彩。」
他將七公主的布帛放在了自己右手邊,孤零零的布帛,同左手邊那一摞子布帛形成鮮明對比。
之前還覺得自己穩贏的大公子等人,臉色瞬間難看起來。
而七公主開了頭後,有那覺得自己寫得東西上不得台面,不在主流的公子,振奮了精神。
接下來,有十公子梅學墨家,大談特談機關改造、百工技藝。
有十二公子卉談各國商戰及引發的系列後果。
他們每每念完,秦岐玉都是一副自家晚輩還不算太差的表情,給於彩字。
等輪到公子媳,他所作文章乃是兵學攻防,秦岐玉不吝嗇彩字,公子媳耳尖紅完,嘴上不服輸:「公子岐玉,場上就你一人沒念了,念吧。」
秦岐玉寬袖一動,便拿著雪綢站起,他看著蔡蘭,蔡蘭眉頭一跳,便聽他念道:「我之文章題目《論秦國賑災法度之弊端》。」
這題目一出,眾公子和公主們先在腦子裡轉了半晌,方才明白過來是什麼意思,不少人暗罵,覺得他用抨擊秦國法制的方式,來譁眾取寵。
比之他們華而不實,又淺顯的文章,他這文章定能吸引老秦王注意,哼,他們到要看看,他能講出什麼東西來。
秦岐玉道:「秦法有言,治災不賑災。天災人禍襲來,王室官府不許開倉取糧救濟災民,亦不准許開放王室園林,供災民打獵。蓋因災民無功,不可平白受賞。
法令初定時,王孫貴胄與平民同受法令約束,同受天災,同不受救濟,法不阿貴。
且政令清明,官府全力以赴治災,絕禍亂於根,長此以往,確實治災比賑災優異。」
有公子大聲質疑:「既然此法優異,你又為何說這法有弊端?」
「自然是因為,」秦岐玉道,「歷經三君的該法,不適用了!」
「一因如今平民流離失所輪為庶民屢見不鮮,天災一至,他們無力抵抗,只有赴死一條路,秦之國民本就稀少,又因天災折損,於國不利。
二因政令暢通需官員認真負責方得以執行,在咸陽王宮看不見的地方,多有地方官員不作為,懶政怠政,治災不及時,導致根患未除,災民死傷無數。」
他停頓片刻,直視蔡蘭道:「再者,該法度實行力度,與國君監管有直接關係,若王駕崩,恰逢天災,王宮內外上下心繫國君,遠在千里之外的災民,該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