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瞭望著窗外,漸漸西沉的太陽。暖橘色的金光就像老了給她的擁抱,讓她不再害怕漫長的黑夜,也不再害怕天亮前的黎明。
他們重新賦予了她生活的希望。
兩年後,了了順利畢業。
就在她的同學們選擇了藝術館、展覽館等藝術創作部門的穩定工作時,她沒有選擇投出簡歷,而是收拾了行李,踏上了她一早嚮往的旅程。
第四十章
了了大三那年,課業適應得還算輕鬆。她便趁著周末,去京棲周邊的古鎮或村落,探訪傳統壁畫。
後來,機緣巧合,看熱鬧時順手接了個當地財神廟的壁畫翻新工作,從此,遠近八方的大小訂單就再沒斷過。
樓峋起初還以為她在開玩笑,周末接送了她兩趟後,才知道了了在當地有多受歡迎。
小姑娘吃苦耐勞,材料清單又完全公開透明,不吃回扣。再加上還沒畢業,薪資要的也不高,只要提前請,規定工期內准能交出一副美麗絕倫的壁畫。
唯一的缺點,就是排單滿,總約不上。
了了經常「流竄作畫」,時間一久,這消息便在同學之間流傳開來。
起初也沒人湊到她跟前說,都是私底下拉幫結派的損上兩句。能供孩子學藝術的家庭都是薄有家底的,像了了這樣願意去古鎮村落畫八仙過海、麒麟獻瑞、松鶴延年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好像在壁畫的藝術殿堂里,只有《洛神賦》和《永樂宮》才夠得上他們的檔次。
而學生的群體,向來是多數即正義。雖然他們並沒有故意孤立了了,可無形中劃分的階級與圈層便是一種變相的排擠。
了了起先還沒察覺,大一時她忙於照顧了致生,與同班同學來往甚少。除課業時間以外,一直奔波在醫院和學校,每天兩點一線,忙得腳不沾地。
大二時,她又因為休學了兩個多月,中途返校,引起過不少猜測。誰也不會願意和一個總是獨來獨往,還總被捲入流言風暴中的女孩交朋友。
所以,這件事一直發酵到輔導員來約她談話,了了才知道。
輔導員是出於關心她的心理健康和經濟狀況,才找她了解情況。可落在有心人的眼裡,這就又成了另外一種曲解。
人沒事幹的時候吧,真就挺無聊的。
一旦這個群體裡再出現那麼一個兩個愛挑事的,就很難有安生之日了。
最離譜的時候,了了甚至被當面攔下來詢問過:「你是不是很缺錢啊?」
但沒等了了回答,她們就不懷好意地笑著離開了。
這就像是某個信號,接下來,一場以她取樂的盛宴便隆重地拉開了序幕。
可惜了,了了沒什麼朋友,這些風言風語她都沒機會聽見。就像網絡連接時,光貓和客戶端失聯,那些信息有如遇到壁壘般,被一層堅固的銅牆鐵壁死死地隔絕在外。
否則,了了高低得跟她們打上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