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天齊國今日,主要是三本,被稱為「春秋三傳」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本合為《春秋》。
三本記錄歷史,記錄王公貴族言行,同樣記錄春秋時期,那個急劇動盪的。
而在那個年代,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至今讓人學習。
當時的時代,從「天」到「人」的關係,全都在重新思考。
之前學《尚書》,已經強調「敬天保民」的想法,同樣在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意思是,上天看到的東西,就是老百姓看到的。
上天聽到的東西,就是百姓們聽到的。
已經有「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想法。
現代一點的話來說,便是百姓想要的東西,老天爺都要聽從。
以上古說的「天道」,漸漸轉為「人道」。
民心民和民力。
都是統治者要關注的重點。
這些聖賢們,早在幾千年前,窺探到學問的真理。
從尚書到春秋,「保民」的思想,在《春秋三傳》里體現得更加明確。
保民,愛民,得民,恤民等等,已經是史書里一大重點。
不管統治階級因為何種原因推崇這些聖賢書。
也不管這些聖賢書是否成為他們的工具。
但這些話,這些道理,卻是亘古不變的。
一句經典,或許會被斷章取義,也或許會曲解意思,為上位者所用。
可仔細去讀原本,就知道很多意思,並非流傳的。
所以讀到最後,聖賢書的根本,必須掌握。
春秋三本,歷來有「微言大義」之說,每個句子都有其含義。
古代科舉讀書,不可不讀春秋。
所有的話都在講,最後一本《春秋》的重要性。
更別說,春秋本身的文學性也很強,讀通了,讀順了,對文章也會有長進。
紀元深吸口氣,再次翻開春秋的第一頁。
上次禮記還留有疑問的尾巴,沒看下去,這次已經完全解決,該正式讀春秋了。
厚厚的書拿在手裡,看著便有分量。
在丙等堂其他學生初讀《禮記》,紀元已經奔向最後一本。
春去夏來。
春秋在他手中,也有一個多月。
紀元看著自己寫的筆記。
怎麼讀書越多,疑問就越多。
這筆記已經寫一本了。
問題積累了三十多個。
明明春秋連一半都沒看完。
紀元抬頭看看正在答疑的夫子,有心想找夫子幫忙,但禮記的問題,問禮記夫子固然可以。
現在讀《春秋》遇到的問題,能去問嗎?
便是紀元再厚臉皮,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可惜丙等堂的春秋博士,要到明年才會出現。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