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與字之間,線條與線條之間,似乎都蘊藏著獨特的節奏。
學了畫才知道,怪不得都說書畫同源。
也怪不得房老夫子說,先寫字入門,再練習繪畫,隨後畫畫的技藝便能幫助寫字,形成自己的風格。
書法入畫,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畫山石的高低遠近,轉折走勢。
跟寫字運筆的頓挫,有異曲同工之妙。
紀元的進步,夫子們看的更加清晰。
從他最近交上來的課業來看,紀元的筆法進步堪稱神速。
他本就勤於練習,底子極好。
現在多了不一樣的技巧,書法之道早就入門。
十歲的年紀,就有這麼一手好字,太難得了。
房老夫子看著,也覺得腳下生風。
看看他的學生,多厲害。
紀元書畫同練,不由地想到如今學的《禮記》跟《春秋》。
書畫可以相輔相成。
那這兩本經典的典籍呢?
如果相互印證,是不是還能得出不同的感悟。
四月底的月考,紀元把兩者印證著寫□□,可以說是潛意識所為。
意識到這一點後,五月份的月考,則是有意結合。
以禮記的觀點來佐證春秋。
兩者互相比較,互相補充,從而得到獨特的觀點跟文章。
月考時的文章,寫得紀元酣暢淋漓。
考試結束,立刻去翻去年學的其他三經。
他的動作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
紀元早就成為丙等堂的風向標,他做什麼,大家都有意模仿。
原本還有點不好意思,見紀元並不介意,現在已經光明正大把紀元當榜樣。
見他去翻去年學的三經,趕緊問道:「紀元,你翻去年的書做什麼?」
紀元看著他們,眼裡帶著興奮:「大家可記得去年《尚書·五子之歌》?」
眾人自然記得。
尚書的字不多,但晦澀難懂,說起來,還不如《禮記》好學。
這自然因為尚書的成書之間更早。
所以更難懂。
其中五子之歌,是羿讓國君的五個弟弟分別作歌批評國君哥哥太康。
此篇分為六段。
第一段是告訴大家作歌的原因。
身為國君的太康,不效仿他爹,也就是夏朝開國國君的傳統,當了天子卻不理朝政,喪失君德。
所以羿找到機會,讓太康的弟弟們,來批評他的不作為。
後面五段,則是五個弟弟從不同的方面批評太康。
講的便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百姓好了,國家才能安寧。
一直講到,要記得歷史教訓,才能讓祖宗基業傳下去。
其中也有在其位謀其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