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今日考的《禮記·哀公問》,則可以相互印證。
魯哀公問孔子,一問禮,二問政。
孔子也答,民之所由生,禮為大。
就是說,人們生存憑靠的便是禮,禮最重要。
後面說的,便是只有遵守了禮,才能分辨君臣,上下,長幼,男女,父子,兄弟之間的關係。
以禮來定其位,也在強調所有人都應該做好自己的事。
今日考的這一題,若把《尚書》的篇章來印證《禮記》的篇章,也是可行的。
夏國的國君都要在其位謀其政。
這不就是在佐證「禮」的重要性。
說起來,這個觀點並不新穎,也並非紀元獨創。
可他在書畫之間領悟到讀書的真諦,領悟到所有的書都是相通的。
一通百通。
這樣的情形,已經是讀書的紀元,在慢慢摸索自己的道。
這個道或許艱難,或許還不夠正確。
但能形成自己的認知,已經難能可貴。
二經可以相連。
五經自然也可以。
讀的四書理論同樣可以共融。
這跟現代的科目並不一樣,並不是隔行如隔山,反而把知識真正領悟,摸透,反而是求學的本質。
打比方說。
以前讀一本書就是一本書。
十本,那就是單獨的十本。
現在紀元不僅讀了,還能用互相的觀點在腦海里辯論,探討。
書與書之間,知識跟知識之間,在相互交流。
學了一加一,又學了乘法。
本來是單獨的公式。
現在可以結合起來,計算更複雜的問題。
紀元要翻書,就是要把去年學的翻出來,跟今年學的相互比照。
怪不得他學著禮記,私下教諭他們還願意給他補習春秋。
完全是因為這些課都是一樣的,豈止是不會互相干擾,明明能相互補充。
想來,若不是怕他們學的吃力,縣學是願意同時教授兩部分知識的。
紀元仔細解釋,大部分學生也如醍醐灌頂。
是啊。
以前學了那麼多,不應該丟下,答題的時候,也不該只在原書上找答案。
怪不得他們的文章總被說不夠豐滿。
可這些知識要怎麼融合。
融合的時候太雜亂怎麼辦?
眾人陷入思考。
但這份思考,已經是進階的思考。
嚴訓導巡邏時,發現丙等堂的學生們都呆呆愣愣的, 全都在瞑思苦想,嚇得他快步過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