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學五百多學生,真的沒指望都考上舉人,只要把最拔尖的選出來即可。
最拔尖的選出來,著重培養,也能提高效率。
反正每年童試進來的學生如何,大家心裡都有數。
「也就是說,我們幾個不出意外,最次也能去第三堂?」李錦放下手裡的書,還覺得有些意外。
大家之前都以為,歲考會決定他們去哪個學堂。
現在卻說,其實在他們進學府學之後,事情基本就定了。
歲考當然要好好考,但也沒有那麼重要?
像紀元,板上釘釘地去第一堂,幾乎都不用想。
武營之前沒講,是以為他們知道。
李勛沒講,純粹明白,讓大家知道這些事不算太好。
畢竟,知道自己一定會成功。
那還會那麼吃苦努力嗎?
紀元不好受,他堂弟李錦不見得。
所以,還是讓他們自己好好讀吧。
到今日,紀元也算明白府學的運作模式了。
其實大致分為兩批人。
一批人,考進來的,這批人也會被府學認為很有潛力。
雖然剛入學差不多,但年底的歲考結束,第二年就會幫他們調到更好的學堂,接受最好的教育。
還有一批人,是花錢進來的。
但花錢進來也有不同,像李錦,岳昌,一個童試第四,一個第五,府學也會重點關注。
最後花幾百兩進來的學生,則要看自己的表現,表現突出,就會被關注到,從而進行培養。
剩下的?
那就看運氣吧。
不得不說,府學這種運行模式有些歪,卻也是當下局面最能培養人才的方式。
但也要說明,這並非當地長官多喜歡人才。
而是喜歡有用的人。
有錢的學生有用,那就收錢進來。
反正都是上課,其他的府學並不提供,跟白拿錢區別不大。
有才的學生也有用,往後是長官們的政績,長官們也願意給些幫助。
在府學的生存之道,就是要有用。
就連武營能留下,也是因為「有用」。
紀元之前本能幫忙,卻並未思考過其中道理。
現在知道府學如何分堂,算是徹底明白。
他之前還以為,府學會把所有學生文章都看一遍,然後排個順序呢。
看來是他想多了。
這樣一來,他去第一堂,竟然確定了。
難怪要等到年後再說,估計府學心裡都有數。
二月初九開學,提前知道消息的幾個人心情有些複雜。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