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些只是一般般的內容。
那後面講《五經》,可就大不相同了。
也有人總結道。
五經中,《尚書》中,許多不合適的內容刪去,絕對不會考究,差不多九篇。
比如提到過的《五子之歌》,講的是羿讓國君的五個弟弟分別作歌批評國君哥哥太康。
此一章絕對不會拿出來考究,如今皇權漸重,雖說都喜歡納諫。
但直接出在考題上,不知道的還以為在諷刺皇上。
尚書題目有政治意義,刪去不合適的不考。
其中《詩經》則要刪去一些淫風變雅。
古早的詩經有些奔放,不好拿來考試。
再講就是《周易》,通俗講這是算卦的書,也是人與自然溝通的哲學書。
但裡面有些卦象不適合講,肯定也不會考,差不多九篇,占比不少。
最後就是《春秋》《禮記》。
春秋只要背每個章節的題目就行,但是內容是要熟讀的,然後挑重點句子背誦即可。
這麼一看,十八萬字的《春秋》,立刻減輕很多負擔。
《禮記》也有選擇,比如喪服這種,直接刪掉不考。
還有一章不會考的名為《檀弓》。
學究講著,大家匆匆做筆記。
紀元手頓了下,檀弓是指一個人的人名,這是春秋戰國時的魯國人。
此章開篇講的內容,甚至是現代都有的爭論。
大概就是,魯國的檀弓聽說本國人公議仲子的嫡長子死了,檀弓束著絻發前去弔喪。
這種行為是很怪異的。
絻發就是居喪時一種打扮,如果絻發的話,那就必須露出左臂。
可這種絻發必袒的情況,只會出現在朋友死在其他國家,而且朋友還沒有親屬,活著的朋友用這種方法主持喪事。
大概就是,一個人的朋友死了,朋友的父親還在呢,這個人就絻發袒露左臂去弔喪,表示朋友沒有親屬沒有家人,甚至不在自己的國家。
說不好聽點,這跟咒朋友老爹死有什麼區別。
實際想表達的,就是說自己的朋友,被身邊人背叛,孤立無援。
那檀弓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因為公議仲子的嫡長子死了,他不立嫡長孫繼承,而立了自己的庶子。
嫡庶之爭。
檀弓認為嫡長子沒了,應該立嫡長孫。
檀弓疑惑不解,問了 一個魯國大夫,為什麼公議仲子可以不立嫡長孫,而立庶子?
這位魯國大夫回答得也很有意思,他說:「仲子也是在遵循古時的禮制啊。」
「周文王捨棄伯邑考不立,而立周武王,不就是個例子嗎?」
這也確實,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嫡長子,最後立了周武王繼承。
孔子的學生聽說這件事後,問了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