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答:「不!應該立嫡長孫!」
「否!立孫!」
他認為這是根據周代禮制的做法,孔子就是想復周禮,這點大家都是知道的。
總結下來,《檀弓》開篇,像是個嫡庶之爭的事。
檀弓的後面,則是在講喪事的禮儀等等。
總之,這種話題放在小有家資的人戶里,都有些危險,放在朝廷上,必然會引起血雨腥風。
誰讓皇家真的有皇位要繼承。
而官員的想法,也是他們站隊的依據。
讓不知輕重的考生們來答這種題,只怕會弄個天齊國慘案出來。
為了各方面考慮,這種危險的文章都不會拿來當科舉題目。
這個例子比較能代表被規避掉的文章。
至於什麼殺國君,搶國君位置的,更不可能做題目。
刪刪減減,大致範圍就出來了。
也有人講,既然那麼多文章都不用學,之前為何還要讀?
直接從課本里刪掉不就行了?
這就牽扯到另一個問題。
讀書,只是為了科舉嗎。
以如今天齊國的朝廷的說法。
天下舉子,以德為先,責以德業,方為重。
這麼說的話,讀書當然不止為了科舉,還要立德,還要修身。
可同時,讀書便能科舉,科舉又是讀經傳道,再以文章取士。
不僅如此,朝廷還加以利誘,秀才可以免丁役,舉人進士可以做官。
其中還有銀錢田糧相贈,更是直截了當的講,讀書科舉是有好處的,有銀錢的。
如果贊同,天下的學生,要以德業為先,那自然要通讀經書。
只是這一行,費時費力,多讀了許多「不必要」的文章。
這裡的不必要,就是不用考的意思。
如果贊同科舉就是為了科舉,那在讀書再開始,便不再背誦記憶那些不用考試的篇章。
這自然輕鬆不少,比別人少學三分之一。
再過分的,根本不看原書,只看解意,又或者只看別人寫的文章。
等遇到相同考題的時候,把別人的文章套進去即可。
跟初中寫英語作文一樣,提前想好大概會出什麼樣的題目,再去找別人的範文,直接背下來,等到考試的時候用就好。
反正考試範圍在那,都能背個大差不差。
但這樣一來,讀書的風氣自然變了。
從源頭起,就是為了做官而科舉。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