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尊敬的,但誰知道現在的年輕人不如以前,四五十了還沒有好的道德名聲,也就不足以畏懼了。
大家都知道,孔子對學問的態度,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用今日的話,就是有些厚古薄今。
用現代人眼光來看,便是對孔夫子,也會說一句,要懂得取之精粹,去之糟粕。
但如今是不能講的,至少不能公開講。
要紀元講,他才不信什麼焉知來者不如今也。
今天的人怎麼就比不上以前的了?
他更信那句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但這是科舉,真寫下來,他可以直接被拉出去砍頭了。
如此氣勢恢宏的詩句,也不是他這個小學生能寫出來的。
之前學究講,要揣摩考官的心思,自然也要揣摩朝廷以及執政者的心意。
紀元寫下,他有生之來頭一次的「斷章取義」。
「聖人於年之少者,以有成期之,以無成警之也!」①
孔夫子這麼說青年人,是因為對他們有期望!說這種話,也是為了警告他們!不要一事無成!
紀元半點也沒有心虛。
不過也理解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版本的經典解讀。
實在是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啊。
比如這句後生可畏,一般人都會拿來誇人,誰還管後面寫的是什麼。
反正好用就行!
能解釋的通就行!
他的理解就是,孔夫子為了鞭策大家,這才說現在的年輕人不如以前的人!
第一句話定下基調之後,接著往下寫。
「夫學時而已矣,時之所在而所以畏不畏者,因之學者寧無懼矣乎?夫子所以深致意於後生者如此。」②
學習就是好好溫習並付出行動,能不能認真學習,也看學生們自己。
所以也沒有什麼敬不敬畏的,全看學不學習。
夫子說這句話,就是為了勸說啊。
後面的內容,就是將青年人要如何學習,如何做到真正的後生可畏,分析其中道理,剖析裡面的觀念。
最後結尾講,同一個人,講他年少的時候被人敬畏,跟說他年老的時候默默無聞是不衝突的。
這是學習跟不學習之間的區別。
無論何時,都要保持敬畏,保持自己的學習態度,這才是對的。
紀元的文章帶了些浩然之氣,一口氣寫完,紀元反而越發精神。
他這個特點,在童試的三場開始里,已經顯現出來。
越到遇到考試,特別是大考,竟然越寫越精神,有種下筆如神助的感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