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多讀了幾年書,年歲也到十四,這個特點不僅沒有丟掉,反而越來越明顯。
紀元吃了口梨,準備下一個題目。
按照學究所說,既然出了一篇《論語》。
第二篇就該從《中庸》選。
第三篇則是《孟子》。
一般的出題順序都是這樣。
紀元擦乾淨手,往後翻了一頁。
還真是。
第二篇出自《中庸》,甚至是中庸的開篇。
題目為「莫見隱乎」。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此開篇講述了天地的關係。
中庸說,天賦賜予的是性情,率性的便是道,堅持自己的道,那就成了教。
依次遞進其中的關係。
作為君子,不能離開自己的道,如果拋棄自己的本性,那就不能再成為道。
不管是有沒有人看到,有沒有聽到,都要嚴格要求自己。
這一篇當中,也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就是君子慎獨。
在沒有人的地方,也要嚴格要求自己。
中庸的哲學意義跟佛學許多地方,還有共通之處。
比如研究並學習過佛學的蘇軾,他寫過一篇《中庸論》,其中還用佛學,等來支撐他的文章。
其中也詳細講了「道」,還講「道之難明也」。
可見「道」之艱難,道之渺小,道之重要。
所以此題的解法,已經在明面上。
紀元提筆。
「《中庸》即心之所發,而其幾為至著焉!」③
中庸,就是按照自己的內心做事,所以細微之處就會很明顯!
畢竟只有認識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才不會被欺騙。
認清自己,是件多麼重要的事。
天下之道不可能離開這件事。
人的想法看似很小,但影響的就是自己本身。
這個人是好是壞,全在一念之間,只有獨處的時候也保持本心,保持自己的中和,才能做一個真正的中和的人。
這樣的人多了,國家跟社會才會安定云云。
所以,君子可不慎乎?
所以君子能不慎獨嗎?
這篇文章寫完,早上竟然過了大半。
紀元起來活動活動筋骨,把上午兩篇給謄抄一遍,正好發中午的飯食。
鄉試發的吃食依舊是乾巴巴的餅子,甚至是早上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