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尚未摻和,又隱約聽說使者入京,局勢大改……局勢已改,虞斯仍然來見了他,可見趨勢走向並不作好。太上皇不動如山,且聽虞斯敘述來意。
雖然如今已沒有聖上要屠族的暴行可以說服太上皇摻和進來,但虞斯也沒打算再以此展開話題,他調轉了斡旋之策,將使者宴上發生的一切簡明扼要地說清。
而後毫不避諱地開口道:「『唆者,利使之也。』①北闔知聖上虛偽,以利誘之,以太子案真相作要挾,聖上好顏面、懼口舌,以仁君自居,不願北闔揭露此事,因此,與北闔一起禍水東引,樂見東海頂罪擔禍;北闔又知聖上急功近利,性驕且貪,便提出留下北闔王子為質,出兵相助東征,強兵聯手,聖上當以為勝券在握。如此百利無害,聖上定心悅從之。
然而,『抽梯之局,須先置梯,或示之梯。』①北闔王子伏擊我在先,事跡敗露後,陛下便以此為破綻,誤會北闔是在破釜沉舟,殺不死我就只會乖乖續和,其實不然,殺我,若成,皆大歡喜,若不成,便是故露破綻,再配合勞使宴上,利益相誘,即可『置梯』。
以我對多羅的了解,他並非乖順之人,極有可能,在出使大辛之前,他就與東海並謀,待大辛出兵東征之日,前來相助的北闔大軍跳反,與東海前後夾擊,暗中設伏,使辛軍深陷合圍之勢,被殺個措手不及,此時陛下必然急調邊軍支援,然而大辛與東海並不接壤,深入腹地,已落下乘,北闔、東海兩大勢力結盟,不多時,自有小族依附結勢,企圖共分一杯羹,結黨成事之後,外族便可迅速衝破士氣受挫的邊防,大舉進攻中原。即為『抽梯』。
至於留在樊京當質子的多羅……陛下雖已抓獲暗中遊走的絕殺道,但多羅輕功絕頂,必然已留好退路,是成是敗,他都會潛逃回北。就算陛下能抓住他,與中原這片風水寶地相比,一個王子的命實在微不足道。再考慮得悲觀一些,多羅敢如此謀事,焉知朝中是否有人與其勾結多時?
饒是諸數猜測皆是我小人之心,東征亦不可取,『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是『報君黃金台上意』②的榮寵之將,百姓,猶底層百姓,苛捐雜稅已無安身立命之所,卻也不得不受戰火摧殘,曝屍街頭,我以為,既已有合盟,守成養蓄即可,不興大動干戈。所以,於情於理,陛下他都應該放棄東征,但他不聽勸告,固執己見。」
擺出此次與虎共謀東征的利害關係,憂慮家國危在旦夕,關心百姓生死存亡,字字句句透露出他的智慧與對大辛的忠貞,對辛帝本人,反倒毫無真切的恭敬之意,有種「誰當皇帝都不影響我」的意思,狂妄若此,卻能在辛帝手下如魚得水,太上皇覺得他比話本里的描述還有意思,「小兒想如何?」
虞斯抿了口茶,「老驥伏櫪,壯志不酬,您的手下有諸數將才,並不願辭官歸故,但聖上敏而懦弱,他不想看到二聖當朝,哪怕您已退出朝堂多時,也忌憚您的勢力滲透朝廷,因此絕不會任用您的舊部。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