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慶之語重心長來了一句,「不能總想著一個政策,就能適合大魏朝所有人。那衣服都分大小呢,人也分男女呢。」
皇帝嘆了一句,「愛卿說得的確有道理,只是要分得這麼細,怕是人手不夠用啊。」
「所以得一點點來。」顧慶之道:「先分兩級,等大家做熟了,再按照人手繼續詳細分。」
「臣是做過乞丐的,對多少地能養活一家人也有些心得的。差不多黃河以北,至少得二十畝,黃河到長江中間這一片,得有十五畝,過了長江,十畝地足以,兩廣地區雖然能一年三熟,但這麼種太傷地了,多數還是一年兩熟這麼種。」
顧慶之先給皇帝算了這個,又道:「所以臣提議,每戶人家低於這個數量的地,不收田稅。」
這話一出口,屋裡頓時安靜了下來。
「顧大人……會不會太大膽了些?」全公公小心翼翼的問道。
尹恩立眉頭微皺,不知道在想什麼。
顧慶之道:「具體的數字還得仔細調查,但如果一戶人家長期掙扎在溫飽線上,一次乾旱暴雨或者一場病就家破人亡,這時候還要從他們身上收稅,那就不僅僅是與民爭利了,這就是搜刮民脂民膏了。」
「可……」皇帝也有些猶豫,「田稅三十取一,本就很低了。」
顧慶之解釋道:「北方不靠水的田,一年收一次,二十畝地下來,一年能有兩千斤糧食,陛下,兩千斤糧食可不夠一家人吃的。他們活下去都成問題。」
「還有這個田稅,的確是低,但附加的東西一點都不少。」顧慶之一條條給皇帝算。
「三十取一,大魏朝的田地雖然分了上田中田下田,可誰家是什麼田,是誰定的?就算都是上田,產量也有所差別,不可能全國各地的田,只有三個產量。」
「其次,雖然只是三十取一,但收糧這一條路上所有人的吃喝和工錢,下至里長,上至縣令,包括糧食的損耗,最後都是攤在田裡的。」
「還有,三十取一取的是粗糧還是細糧?是去過殼的稻穀,還是石磨里精磨過的大米?糧食是放滿還是凸出來,這裡頭學問可就大了。」
「佃戶要上交六至七成的糧食,農戶其實也沒少多少。」
顧慶之說完,見皇帝表情嚴肅,便又開了個玩笑,「三十取一也跟科舉似的,看似考四書五經,實則考的是註解。大魏各種律法都寫得言簡意賅,高度概括,臣是覺得也得有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