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點頭:「鋪墊了這麼幾年,時機差不多了,只是蘇琛要辛苦些。」
沒有名氣和靠山做支持,蘇琛想要考中會比杜構更難,但李世民不可能因為他一個人就推遲改革時間,李承乾和蘇琛本人也不會願意。
能提前知道消息已經很好了。
李承乾回去將此事告訴蘇琛,蘇琛果然沒有在意,只是之後更加用功,就差頭懸樑錐刺股了。李承乾被他帶著也比從前更勤快了一些。
東宮風平浪靜,外面卻是沸反盈天。
朝廷正式頒布詔令,宣布此次科舉將改制。
首先,科舉不再實行實名制,改成彌封制。也就是考生答完題後,由負責考官將試卷上考生的姓名和籍貫信息封住,再由專人重新謄抄一遍,這才送去給閱卷官員審閱。
另外,科舉實行迴避制,考官及相關官員的子弟、親戚乃至門客,都不能參加此次科舉,朝廷為他們另設考場與考官,單獨考試並錄取。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熱議,朝廷的動作不大,但帶來的影響非常深遠。
這意味著世家大族再也不能把控科舉結果,他們上升的通道又少了一個。尤其在李世民著意控制蔭蔽和舉薦官員數量的情況下,失去對科舉的把控,對他們的打擊是巨大的。
按照常理來說,他們應該在朝堂上施壓,逼迫李世民收回成命。
但是他們不敢,否則這道政令也發不出來了。
於是世家大族只能走群眾路線,在言語上表達不滿,大族的底蘊深厚,其中不乏社會名流,他們說的話很有影響力,引起很多人對科舉改制的不滿。甚至還有人投稿到《長安文化報》,試圖用這種直接又隱晦的方法,向聖上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許還有用民意逼迫李世民的意思。
《長安文化報》公正無私地刊登了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然後這位大儒就被沖了。
經過這麼多打擊,他們還是沒有明白,世上並不是只有大家族的。
他們或許高高在上,享受著旁人難以想像的資源,擁有極大的話語權,甚至可以一呼百應。
然而普通百姓才是大多數,當兆億百姓與他們站在對立面,莫說一呼百應,便是千應又有什麼用呢?
科舉改革對大家族來說是壞事,對底層百姓來說就是足以改變命運的大好事,剛得知消息,還沒慶祝完,就看到有人反對這個政策,話還特別難聽——
什麼只要實力夠強,就肯定不會被黜落,能被其他人頂下去的,說明實力還是不夠強,繼續提高自己的本事才是正途。
什麼當官不只看成績,同樣是寒門出身,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行捲成功,科舉入仕,有些人就不行呢,是不是能力不行?
大儒自然不是這麼直白,但寒門學子站在他的對立面,不吝用最大惡意揣度他的意思,閱讀理解做得極其深刻。
然後他們就憤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