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屬國不敢挑釁大唐,這事其實也不難辦。
大唐對東突厥之戰已經過去好幾年,許多人恐怕已經忘記了當初的恐懼,這幾年屬國在大唐待遇實在不高,他們明面上不敢說什麼,心裡恐怕多有怨言。
這就足夠發揮了,稍微挑唆一二,不愁抓不住他們的把柄。
杜如晦道:「我們在屬國有探子,還可以收買幾個屬國高官,讓他們挑撥國王做些逾矩之事。」
「最好多來幾次,一次兩次我們不計較,這是上朝大度,但他們屢次挑釁,就不能怪我們教訓一二了。」長孫無忌補充道。
至於一不小心就把對方滅國了?
——那自然是因為他們太弱小,不是大唐有心的。
當然也不能全用同一招,這也太刻意了,不過想要找個名正言順的出兵理由不算很難,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制定一系列方法,勢必要把這口鍋扣到屬國頭上。
沒有經歷過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其實沒有那麼在乎名聲,即便沒有合適的出兵理由也不要緊,反正只要打贏了,青史自然會記下他的功績。
就像漢武帝,世人只記得他開疆擴土征伐四方的功勞,誰還管他出兵的理由是什麼?
但名聲好一點當然更好啦!
李世民只是有些感慨,夢中的屬國不太安分,根本不用費心找出兵的理由,沒想到了現實中倒成了第一道坎。*
這日之後大唐就進入戰前準備階段,李世民把大部分政務扔給李承乾處理,自己則日日召集心腹商討戰略戰術。
糧草軍備有條不紊地籌備,針對屬國的種種計劃也開始施行。
經過大臣和探子不斷努力,此後數月屬國狀況頻生,他們不敢真對大唐做什麼,但可以口出怨言、刁難唐朝來的商人、與別的屬國產生摩擦等等。
大唐的戰前準備並沒有令屬國提起警惕,都以為這是針對吐蕃的,他們可是依附大唐的,能有什麼危險?
探子甚至查出有小國私下與吐蕃接觸,想要當個牆頭草。
——高昌。
李世民得到這個消息並不意外,貞觀六年,焉耆向大唐請求重開古絲綢之路「大磧道」,李世民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