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公得罪陛下,和陛下出兵吐蕃,有什麼關係?」
「朝廷能打雲南嗎?」老國公反問。
「不能!」這次英國公答應得斬釘截鐵,安國公對朝廷素來順服,也不能因為皇帝一點兒小心思,就和一位封疆大吏、一位占理的國公開戰啊。
「所以,殺雞儆猴!朝廷又不需要在吐蕃殺得三進三出,真把吐蕃收歸中原。只是用兵勢壓迫其他兩家,迫使他們倒向大齊。到時候是扶植先來一步的松日贊普,還是冊封三家,令其三足鼎立,只能依靠中原,都是可以再議的。重要的是讓安國公明白,朝廷不是沒有能力打,而是愛護百姓,她的榮華富貴都是聖恩。明白嗎?」
英國公還是沒有點頭。
老國公繼續解釋:「若是攻打吐蕃,安國公難道能置身事外,她也要出兵。雲南也太平的二十年,是該讓安國公放點兒血了。至少新式布匹不要賣得太多價太低,江南納絹納糧的人都少了。也不要把織布機賣得太貴,商人百姓一邊罵貴得喪良心,一邊掏錢買。朝廷金銀流向雲南,陛下已經很不悅了,安國公還耍無賴直接跑了,陛下這口氣不出不行!」
「就為了一口氣,陷百姓於戰火,非明君……」
「吐蕃就真的一無是處?牛羊馬匹、金銀財帛、人口地皮,難道不值得去取?」
英國公還想反駁,老國公卻道:「陛下心意已決,你還是想想領兵人選吧。」
每家幾乎都在上演相似的場景,臣子們從各個角度給陛下找理由,既然陛下說要要打,那一定是論證充分的,只是他們暫時沒想通其中道理。
威望是個很奇怪的東西,他能凝聚人心、統一思想。為什麼個人崇拜會衍生出許多後來人看著發笑的傻事,因為領頭人在之前已經做過無數類似的事情,當時也有人笑他,可跟隨他的人一次次成功,把傻變成了特立獨行。所以,無數次成功經驗累積起威望的高山,山下的人只能仰望。
「該派誰領兵呢?」第二天小朝會,議題變成這個。
「兒臣請命!」太子第一個出列請戰。
「殿下不可!」
「我兒不可!」
皇帝和臣子同時反對,太子自古以來就不是能出征的身份,太子是國本,穩固最重要。皇帝立了太子,還能出去浪一浪,太子是絕對不可能領兵出征的。亂世除外。
太子不行,二皇子立刻跟上,「兒臣勤學苦練多年,亦有報國之志,願為父皇分憂盡孝。兒臣到了軍中,定與兵士同吃同住,聽從主帥指揮,絕不以皇子身份驕人。若是父皇不願,兒臣願為一小兵,也要上戰場殺敵,解救吐蕃百姓於水火。」
皇帝思考許久,嘆道:「你去,是跟著老將學經驗,軍中沒有皇子,只有主帥與將官、將官與士兵,軍令如山,不許胡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