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兒的考場冷颼颼的,他便在自己身上套多了一件棉襖子。
等到巡場的考差把考題等發放到他手中,秦朝寧就打起精神來審題。
鄉試第一場,考題四道。
題目一:八股文,[3]「天道遠,人道邇。」
題目二:八股文,[4]\"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題目三:命題詩賦,「山」,五言八韻。
題目四:策論,[5]「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審完題目,秦朝寧把考題放回考差分發的竹簍里,搓了搓手,緩解了僵硬後,在前方木板上鋪上草稿用紙,拿鎮紙壓好。
半露天的場地,要是起風吹散了草稿用紙到別人的號房內,該學子很有可能被剝奪應試資格。
接著,他把筆墨備好。
幸好此次趕考帶的筆墨都是上好的,蘸筆凝而不落。
待點亮了銅油燈,放置在右牆上那一塊凹進去的小龕里,秦朝寧才開始梳理答題思路。
題目一,是摘自[6]「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出處是《春秋》中的《左傳》。
而題目二,竟然和題目一的出處一樣。
這是秦朝寧第一次經歷這般的選題。
按照常態,鄉試的第一場是整個應試裡面最重要的,八股文的出題雖然都是規範於四書五經內,但是大多數考官會以《論語》為主,《大學》以及其它為輔,拿《春秋》編題的,概率很小。
這裡面,題目一的意思是,[7]天道很難被人所掌握,但是身邊的人道,則是能夠被掌握的。
題目二的意思則是,禮,是天地人都需要遵循的準則。
跳開題目三,再看題目四,[8]出處自《大學》,意思是國家的治理,應該莫以財富利益作為出發點,而是從仁義出發。
這三道題若是擺在一起看,秦朝寧產生了一種題目的「內核」在遞進的感覺。
他條件反射,想到的是,如果題目針對的是當今的朝堂境況,從他這兩年所看過的邸報來思考,這份考卷在映射當今,以首輔楊大人,吏部尚書曹大人為首的那批文官。
因為想得過多,秦朝寧呆滯了:「……」
片刻後,一陣冷風出來,才把他的魂拉了回來。
秦朝寧抬手拍了拍自己的臉頰。
他一個南州城本土的學子哪裡知道那麼多朝堂的事,他只需要按照原本題目的文字信息去解讀,去答題就可以了。
日常汲取的信息太多,差點兒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