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很小,但肯定有人聽見了,不多時,隊伍中有一小部分人跟著皺起了眉。
另一些人不願深想,聞言只憤恨道:「嘖,你沒聽章公子剛剛說的麼,這人手腳不乾淨,沒準前次秋闈就是這麼混過來,如今只不過是故技重施,卻被苦主及時發現了罷了。至於他這回為何要選章公子下手,這不明擺著的麼,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此言一出,很快便有人附和他,「王兄說的有理,區區一個章府奴僕,看著身無長物的,難道還能有什麼真本事嗎?」
於是眾人又接連點頭,因為這書生說得對,現如今,他們長澹雖然重科考,但因為早年間承乾帝下的一些命令,普通貧民中已很難再出貴子了。
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要從很久前說起,久到承乾帝的父親昭慶帝執政時期。
彼時,為了制衡門閥,昭慶帝曾大力改革科舉制度,在長澹普及教育,試圖用科舉制度完全替代門閥對長澹官場的壟斷。
但也是趕上倒霉,恰逢那時的長澹剛剛戰敗,百廢待興,百姓們讀了書,見識到外面更廣闊的天地,其中有些性情老實忠誠的,確實如昭慶帝所願,經科舉入仕,幫了他的忙。
可也有些不大清醒的,認為自己讀了書,便是有大學問的人了,他們瞧不起辛勤耕種的農民,甚至瞧不起自己的爹娘,他們每日都對外擺出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聚在一起對長澹的各種不足之處大肆抨擊,卻又提不出什麼好的解決辦法來。
更有甚者,直接就跑去別國做了客卿,還有些選擇在民間妖言惑眾,揭竿反抗朝廷,利用一方難民對溫飽的殷勤嚮往,給他們畫大餅,以此縮在大山里舒舒服服當自己的土皇帝。
重建家園的過程總十分漫長,昭慶帝沒能活那麼久,更沒能等到天下文人的「歸鄉」。
緊接著便是承乾帝即位。
承乾帝和昭慶帝的想法不同,他嫌動輒以幾十年為周期的建設和教育太慢了,而且風險很大,所以他開始學南月。
南月是個階級分明的部族,基本上每個人出生時是什麼,成年後大約也就是做什麼的了,大家平時都很樂天知命,更不願承受讀書的辛苦。至於治理國家,那是南月皇族才該操心的事,和他們這些只要吃飽就萬事大吉的老百姓,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