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首李商隱的《蟬》,是懷才不遇的「牢騷語」。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棲於高枝,餐風飲露,本來就吃不飽,又為什麼還要委婉哀鳴呢?其實這是在影射詩人自己,因為品性高潔,難於飽腹,所以發出了怨恨的叫聲。
李商隱這個人還挺……擰巴的,我們下次遇到課文再詳細講吧,後面會學他的《錦瑟》。】
晚唐。
李商隱終於能體會到白居易的感受了:不是,別下次啊!我到底怎麼擰巴了你給我講清楚!
杜牧撇撇嘴,面無表情地將李商隱寄來的信壓到書架最下面。豈止擰巴,是拎不清!
【我們總結一下蟬的特性,在古典文學中,它是高潔、淒寒、孤寂的,「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聽見它們的啼唱。」所以,那種悲涼的感覺也無孔不入,秋味也在這蟬鳴聲中,愈發深沉了。
但是郁達夫又在這裡抖了個機靈,「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高潔的秋蟬嗎?只棲於高樹嗎?也沒有那麼玄乎,在北京就和蟋蟀老鼠一樣啦,到處都是。】
虞世南李賀李商隱:……???
閉嘴吧,郁達夫他根本就不懂!
奉天殿。
朱元璋大笑起來:「可不是,一個知了哪有那麼多情啊趣的,滿樹叫著鬧心,跟蟋蟀耗子也沒差。這郁達夫寫得對!」
朱橚是個文化人,心裡覺得自家老爹這話槽點太多,但到底不敢開麥,只好對著水鏡上的文字使眼刀。
前面寫得都挺好的,怎麼非要扯個蟋蟀耗子呢?俗,太俗了!
【古典文學中代表文人雅趣的蟬,忽然被拉下神壇,走進了千家萬戶。大雅轉向了大俗,折射出郁達夫審美趣味中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面。大俗同樣是大雅,俗趣與雅趣,統一在了這故都的蟬鳴聲中。】
明朝。
馮夢龍高興地吟了半句俚詞:「門子壁虎兒得病在牆上坐,叫一聲蜘蛛我的哥,這幾日並不見蒼蠅過……平民妙趣,並不比文人雅趣少!」
他念的是新近整理出的民間歌詞,《掛枝兒》。雖則詞語淺薄,但活潑靈動,比之道學言語,竟不知可愛了多少。
另一邊,張岱對郁達夫的欣賞同樣又深了幾分:「俗就是雅,雅就是俗,蟬和耗子又有什麼分別呢?依我看,郁達夫是個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