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俗趣也延續到了下兩幅圖景中。秋雨,許多文人也寫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雨織得又細又密,連綿不絕。可是郁達夫只說了一句話——「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
息列索落這個詞用得很有意思。秋雨時常會伴隨著冷風,落葉隨風舞著,雨滴答在耳中就仿佛七零八落似的,寫得既有畫面感,又有聲音感,渲染出一片悲涼。
但他重點要寫的還是雨中的人——都市閒人。老北京的生活特點是很悠閒的,皇城根兒上,下棋逗鳥、喝茶談天、在雨後咬著煙管說些閒話,一天就過去了。這個「咬」字,就很有清閒的派頭,用得十分傳神。】
李世民輕咦了一聲:「這市民的意思,與朕想的原是不一樣?」
市為交易之所,里坊多有人居,後世這樣說,難道市坊之間已經不再區分?
他微微沉思,先前還擔心這《故都的秋》之中有黍離之悲,但看文中對所謂都市閒人的描寫,卻也不是亂離之象。或許這種悲涼,當真是郁達夫的個人審美趣味吧!
他搖搖頭,就是有些暮氣沉沉了」
第47章 故都的秋5
【最後是秋果奇景。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連小孩子都會說一句「金秋十月,碩果飄香,我們歡聚一堂……」好吧扯遠了,但郁達夫卻用了一個詞:淡綠微黃。細葉之間淡綠微黃的果,同樣也是清清靜靜、淺淺淡淡的,和碩果纍纍之類的詞語完全搭不上邊。】
唐朝。
詩畫雙絕的王維不由自主點點頭,從色彩藝術的角度,這種淡而微細的顏色正是能給人清靜之感;而從文章的角度,既要表現悲涼,便不能選成熟之果實。
「文人趣性,自取景也可以見得出。」
裴迪也覺得這景致寫得如在眼前,不過他對前面那句話更感興趣:「金秋十月,碩果飄香,我們歡聚一堂。這好像是賓禮迎客之語,怎麼他們用得這樣普遍?連稚童都會說。」
沒有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並高中大學等一系列開學典禮的裴迪自然不知道這句話在未來的風靡程度,甚至覺得還挺朗朗上口。
【這裡,他將筆觸詳細地落到了不起眼的秋棗上。棗是細小的,比起其他果子來,體積好像沒那麼顯眼,但勝在普遍、常見。
「屋角、牆頭、茅房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
大家一定發現了,這很符合郁達夫這篇文章的取景標準,尋常、不起眼、帶點疏淡蕭瑟,於是那點悲涼的感覺就又出現了。
郁達夫對北平的記憶與這些果樹相關,可細究起來,卻是不那麼美好。
當年,郁達夫留學日本,回國後曾出任北京大學講師。順便,他教的是統計學,不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