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沒好氣:「朕早就知道了。」
開始他想讓司馬相如繡口一吐,半個大漢,但司馬相如沒有李白那樣的仙才;後來他想讓司馬相如學杜甫,做賦聖,但是成聖的代價太大了,他不想大漢也發生安史之亂,而且,司馬相如也沒那個能力;現在他想讓司馬相如寫一篇趕超白居易的樂賦,結果發現對方仍是不太行。
難道大漢的文人當真比不上唐朝的文人嗎?武帝陛下很是不心服。他摸了摸下巴,忽然道:
「朕頗聽了許多音律,這樣高妙的琵琶聲卻不曾得聞。」
白居易寫得太好了,他在詩里里聽了一場,竟覺曾經所聽之曲俱是索然無味了。
群臣非常警覺:陛下,您又想做什麼?
劉徹說得頗為隨意:「大漢的樂工不能比不上唐朝的琵琶女吧。」
眾臣:???陛下,這真的值得比較嗎?
他們的眼神漸漸藏不住了,仿佛左眼寫著「不務」,右眼寫著「正業」。
劉徹一陣無言,怎麼感覺自從水鏡出現後,他的帝王威嚴就有些喪失了?調整了一下坐姿,他正色道:
「行了行了,《樂記》有言,『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聽音辨情,樂可以觀風俗、知盛衰,朕欲曉周禮,設立樂府,採集民樂,以觀風俗盛衰。」
眾臣:?陛下您當真是這麼想到的?
劉徹不耐煩了:「怎麼,《樂記》諸位沒讀過麼?」
自陛下與董仲舒問對後,儒典已成為大漢官員的必修課,《樂記》是儒典《禮記》中的一篇,這是突擊檢查啊!眾人哪敢再說什麼,連忙道:
「陛下所言甚是,『禮樂之說,管乎人情』,『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設立樂府、採風民間不僅可以觀風俗之盛衰,亦可以教化萬民,廣施德政。」
發言的臣子甚至特意用上了《樂記》中的句子,以示自己當真讀過《樂記》。
劉徹終於滿意了,輕輕頷首:「這件事司馬相如去辦吧。」
終究還是逃不掉的司馬相如趕緊上前行禮:「臣遵旨。」
【大家會發現從影視的角度來看,這裡其實是一個空鏡頭:船舫寂靜無聲,江中一輪秋月,這是第一次出現江中秋月了上一次出現是在第一段的結尾:別時茫茫江浸月。兩次寫月,是不是重複了?】
「兩句各自有情,何厭重複?」
明末評論家唐汝詢聞言立即答道,他五歲即雙目失明,是靠著聽父兄讀書施教,才略有其才,他對唐詩頗有研究,正在編纂《唐詩選》,品評諸家,白居易是唐詩大家,如今聽到相關問題,他自然難掩激動。
【聽到我這麼問大家心裡其實就有底了,肯定是不重複啦!問題是,為什麼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