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嬴政微微沉吟,先時他召農家、墨家入咸陽,本是為了食、行二事,如今看來,那墨家的能力到底還是被低估了。
冷峻的帝王眼神犀利,他有他的驕傲,他既對自己手下的大秦有信心,自然也與後世同氣連枝,既然所謂的歷史環環相扣影響甚深,那他便助力一把又如何?
【說到這個又扯遠了,回到沈括。作為科學家的沈括是耀眼的,但作為官員的沈括就有些不足了。沈括支持新法,受到了王安石的重用,和蘇軾分屬兩個陣營。
蘇軾任杭州通判期間,沈括去巡查兩浙的農田水利,順道和蘇軾聯絡了一下感情,還叫蘇軾把自己新寫的詩文給他作紀念。
蘇軾心大沒多想,爽快地送了,結果沈括回京之後轉手給皇帝打了個小報告,詳細地標註出了蘇軾詩文中不敬的地方,說他「詞皆訕懟。」訕是諷刺的意思,就是說蘇軾諷刺朝廷,對皇帝不滿。】
「沈括小人也!」
蘇轍臉色忿忿,與此同時,其他人也紛紛表示大跌眼鏡:「噫,怎麼這樣啊!剛還挺喜歡他的,幻滅了。」
他們倒是有樣學樣,迅速掌握了後世的語言,並能熟練運用。
沒料到是這個展開的沈括笑容僵在臉上,連聞訊而來祝賀他的哥哥都愣在原地,說話也不是,不說話也不是。
沉默,沉默是今晚的沈家。
【這件事蘇軾後來自然也知道啦,不過他覺得宋神宗是個英明的君主,不會相信,還有空寫詩跟朋友自嘲。當然宋神宗也沒讓他失望,根本沒理沈括。久而久之這事蘇軾就忘了,不過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就像是烏台詩案的預演了。
有論家稱沈括是烏台詩案的始作俑者,這個說法的準確性有人存疑,但對照來看,李定他們確實有可能從中受到啟發。反正蘇軾嘴上沒個把門,筆下詩文又大膽直露,想做點文章簡直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
蘇軾在獄中被關了一百多天,李定他們「查出」有問題的詩也有一百多首,在那一百多個死生難料暗無天日的日夜裡,他只能以窗外的榆樹、松柏之節鼓舞自己,更多的時候,還是聽著寒鴉的叫聲,「伴我此愁絕。」】
「唉!」
有人情不自禁地嘆了一口氣。蘇軾的經歷讓人唏噓,更是使得一干文士心有戚戚。
唐朝。
元稹不無感慨道:「當年,礙於司馬氏勢大,阮嗣宗謹小慎微,口不臧否人物,以求全身避禍,然心中到底不平,故又託言詠懷,言在耳目,情寄八荒。雖彷徨苦痛,終得命全。而嵇中散峻疾剛烈,抗顏傲世,最後卻落得個廣陵長絕。名高為累,筆下禍端,不外如是。」
他看向自己的好友,眼中竟有動容。
一旁的白居易心領神會,名高為累,筆下禍端,豈止前賢后進?但他知曉好友並非以此相勸,因為對方同自己一樣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之人,有此一說,不過是感同身受罷了。
——為蘇軾一嘆,也為自己,為千古耿介文人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