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
「文章為時,歌詩為事,吾但知為心言,為君王百姓言,豈可以畏禍而作違心語?」
元稹笑了,眼中又燃起灼灼光彩,一掃先前哀戚:「確是如此,當浮一大白!」
不論那一樁烏台詩案如何,他們有自己的堅守。
北宋。
宋神宗搖首但笑:還好,未來的他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詩文的事,哪能那樣解?他看向堂下的王安石:「先生,沈括其人,朕還要考校一番。」
王安石拱手:「理當如此。」
後世對科學的態度,由不得他們不重視。
仁宗年間,寧國縣。
沈披終究是踱步進去,嘆息著拍了拍弟弟的肩膀:「好好地做那什麼科學家吧,為兄盼著你流芳百世,光宗耀祖。」
科學家麼?
沈括看向天空中的水鏡,神情若有所思。
客棧。
室內的氣氛有些沉悶,連旁人都心有戚戚,更何況蘇軾與他的血肉至親。眉山才子,階下之囚,莫說那時的蘇軾接受不了,就是此時聽完一切的蘇軾也都有些恍惚。
少頃,還是蘇洵一聲長嘆,語氣低沉地開了口:「子瞻機敏,然鋒芒外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故為父為你取名為軾,又以『子瞻』警之,望你處世能瞻前顧後,謹慎小心。為父如今不喜於己之遠見,但悲你不聽父訓,將自己置於危牆啊!」
他話中痛過於責,沒有一個父親聽到兒子遭厄能無動於衷,哪怕那只是縹緲的後事。
蘇軾見父親如此,慌忙垂首:「父親,是孩兒有負父親的告誡。孩兒日後以此為戒,必當謹言慎行。」
「是啊父親,兄長敏哲,此後定會力戒口舌、慎重筆墨的。」蘇轍跟著說道。
蘇洵看著面前垂首而立的一雙兒子,又將目光落到蘇軾的身上,無聲一嘆。知子莫若父,力戒口舌、慎重筆墨,哪裡是那麼容易的?
他也是文人,最知曉筆下心思,不平則鳴,鳴有長短,他的兒子,到底學不了阮嗣宗。
【元豐二年新歲,蘇軾出獄,轉押黃州,規定「本州安置」,不得暫離州境,相當於還在被管控。但比之死亡,總歸幸甚。蘇軾高興不已,一口氣寫了兩首詩。所謂「此災何必深追咎,竊祿從來豈有因。」欣喜之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