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沒去始皇陵前吟誦!」
你沒膽子你別整活啊!
【但不可否認,小杜這篇賦寫得非常好。唐代的賦開始了由駢而律的轉變,在文采、韻律上面的要求更加嚴格,及至晚唐,這一文體顯然更加成熟,而杜牧顯然更是箇中好手。】
楚棠調出原文。
【剛剛我們已經把課文完整地讀了一遍,那麼大家回憶一下有關賦的知識。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漢賦一開始也有勸百諷一的特點,也就是說,賦體是要對事物進行大量的鋪陳描述,然後再發表議論,狀物、議論是賦體文學的一體兩面。
那麼請大家再次瀏覽文本,看看本文中哪些地方是在狀物記述,哪些地方又是在議論呢?】
她拋出問題,一心仰慕杜樊川並單方面與之神交已久的李商隱最為積極:
「純然議論之章當在此賦最末。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實在發人深省,杜樊川真乃神人也!」
他越讀越覺得好,恨不得當場跑到杜牧面前,就這篇賦與那人暢談三天三夜!
【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好找。依據我們的經驗來看,作者的觀點往往潛藏在議論之中。那麼,大家認為,最能揭示這篇文章中心的是哪一句?】
中唐。
柳宗元看向劉禹錫:「夢得兄多有懷古之章,依你看該是何句?」
劉禹錫並不回答,只是擺手笑道:「文章之道,子厚兄該比我精通,還是來聽聽你的看法吧!」
好友不接茬,柳宗元淡笑搖頭:「那我便姑且一說吧!」
他看向水鏡中的文賦:「此賦氣魄宏大,議論精獨,不單言秦之敗亡,亦論六國乃至百代之亡。『滅六國者六國也』之句精警獨到,實為言前人所未言也!」
「非但在此。」劉禹錫接著補充,「此句慨然發論,後緊繼之以假設,『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則六國之所敗,暴秦之所亡,只在『不愛人』一途。真乃片言居要,句句爽利,酣暢淋漓啊!」
劉柳二人品在興頭,對杜牧讚嘆不已,那邊的楚棠放出答案,果然與他們的討論一般無二。
【我們來接著對比一下,在《過秦論》中,賈誼將秦亡的原因總結為「仁義不失而攻守之勢異也。」
《六國論》中,蘇洵則認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而杜牧卻覺得是「秦愛紛奢」而不「愛人」才招致滅亡。
為什麼對同一個歷史事件,他們的觀點卻截然不同?】
明朝。
朱樉忍不住撇嘴:「這有什麼奇怪的,不同的人看法肯定不一樣啊……哎喲父皇,您打我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