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些糾結,深沉的目光不著痕跡掃過群臣,但見眾人面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暢快之意,心中更是複雜。
平心而論,這一節他看著也覺得解氣。林沖分明有嬌妻美眷,只因一個紈絝子弟的貪戀,惹上一場官司不說,還差點被害命喪。天理昭然救得善人義士,林沖也不再忍讓手刃仇敵,一番結果可以說大快人心。
然而他是皇帝,林沖戴罪之身,又連傷三人性命,招招嫻熟狠辣,他不得不存了猶疑。秦時多有遊俠之風,漢初不禁,那朱家、郭解的聲名,可是連他都聽說過!
「陸謙和富安便殺了,怎的連差撥也殺了。」
劉徹顧左右而言他般嘀咕一句,一側的衛青聽得分明,心中亦是嘆息。差撥為營官,林沖本為刺配,又殺了監管,其行與賊無異。滄州,他怕是待不下去了。
太極宮。
李世民似乎並不意外林沖的行為,只道:「身在草廳即葬身火海,逃得性命也有玩忽職守、損失軍需的死罪,報得大仇,即是害人性命、謀殺官差,當真是百無遺漏的好算計。」
一干臣子沒有說話,理智與情感的糾結不僅李世民有,他們也深陷其中。堂下的魏徵咂摸著君上的話,又抬頭看水鏡中的文字,不知為何腦中浮現了一句話——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梁山,原是這麼上的。
北宋。
趙匡胤的反應也不慢,當下便看懂了其中關竅,他痛快於林沖大仇得報一吐心中濁氣,亦驚心於其挾怨懷怒下展現出的危險一面,眯著眼又急又怒:「該殺!高衙內和高俅都該殺!」
若非他們步步緊逼,林沖怎會走到這一步?
仁宗朝。
蘇軾輕點桌案:「無甚冤讎、自幼相交、殺人可恕,情理難容,林沖此為雖處法理之後,卻在道義之先。」
唐朝。
寫下《霍小玉傳》的蔣防在快意之後,始有恍然大悟之感:「原來那老軍知會林沖草料場投東三二里便有市井,不僅是念在人情純樸,更是為了後面這許多關節!」
另一邊,寫下《柳毅傳》的李朝威同樣神色激動:「朔風搖振草廳,便伏大雪壓塌草料場之事;撥石掩門,才有賊人無法得進、檐下說謀,林沖隔門恰聽。真是處處有關竅,筆筆無虛言。施耐庵,大才也!」
長安。
白居易看得新奇:「先時只說林沖挺著花槍出去,末了手裡那刀卻是哪裡來的?」
他話音剛落,卻見旁邊坐著的白行簡噌的一聲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