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為後世的閱讀理解出一份力?
曹雪芹愉悅地笑了起來。
淄川。
蒲松齡也有自己的看法:「楚姑娘將風雪與火併舉,施耐庵獨對一『火』字大為推崇,我卻以為文中風雪之妙遠超於火,非但施氏處處渲染風雪,更有數首歌詩為贊,謹慎若此,不可不察也。」
「若非風雪沽村酒,定被焚燒化朽枯。」
他饒有興味地念起百二十回本中「風雪山神廟」一回的起首詩句,只覺金聖歎才學高則高矣,但就腰斬水滸一事來說,還是過於武斷了。
詩雖粗陋,意寄其中,怎麼能刪了呢?還有那後幾十回,明明深沉可味極了!
後朝文人各有所思,而明以前的文人雖則無幸一覽全篇,從全局把握,卻亦能憑藉敏銳眼光與卓越的藝術感知力,從面前的尺牘之文中見出種種妙絕來。
晚唐。
詩評家司空圖最喜探索幽微,他本喜評詩,對後朝之話本雜說更多是持一種閒看賞玩的心態,再有的便是對話本能被後人奉為「名著」的訝然與審視,可此時他卻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看法開始動搖了。
他面前的宣紙上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墨色,在楚棠講述到一半時,司空圖已經敏銳地感知到了這一番分析地分量,故極迅速地將水鏡上的文字抄錄了下來。只見他聚精會神地盯著兩列表格表頭的文字,目光灼灼,眉宇間難掩激賞顏色,情不自禁道:
「聖人立象以盡意,象者,故闡明至理、發明幽情是也。至於詩人,有難言之理、難述之事,則以物象代言,讀詩者於此物象精警之處,不可不深味。詩之雅正明德,蓋在其中矣。然施氏此書以風雪與火二物象關涉人事人情,仔細探尋處,又純是詩家筆法。」
他斂容,喟然一嘆:「某今日方知,小說雜言,不可以小道視之也。」
中唐。
白行簡的神情簡直可以稱得上激動:「不止如此!踏雪而來,路途寒冷,才需生火取暖;炭火猶不及,才會冒著風雪去市井沽酒;暴雪壓塌草廳,林沖才不得不往山神廟借宿。一個『雪』字勾連整篇文字,可謂環環相扣,思慮深熟!」
「天冷固有火盆,方得獨自烤火之事;外出沽酒將火炭蓋上,與草廳被壓倒,林沖摸找火盆一事對應;在山神廟中吃酒肉之際,聽外間畢剝作響,方聽得一場陰謀。每一次寫『火』,皆與後事相關,不得不說是有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