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节(1 / 2)

次年,胡概捕送地方府县不能制驭的松江土豪、无赖、奸吏等至京,由都察院审理。

宣德五年,朱瞻基各地税粮隐漏,弊病甚多,命大臣举荐一批官员擢升侍郎衔,分别巡抚各地,总督税粮。

朱瞻基颁给这些巡视各地官员的敕谕上说:“敢有阻粮事者,皆具实奏闻。但有便民事理,亦宜具奏”。

巡抚有权处理诉讼,审问奸猾,成为皇帝特命的专职重臣。】

【在经济上,朱瞻基施行的也是与民休息的政策。

“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

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

宣德五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朱瞻基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

即便如此他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

因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还做有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

宣德七年,还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

宣德八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地区的赋税。】

第215章第二百一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在对外关系上,朱瞻基也基本是他的每个祖宗身上都学了点。

朱棣时期派郑和下西洋,在朱高炽时期断了,但是在朱瞻基时期又续了一波。

他登基后不久,明朝周边的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数十国前来朝贡明朝,几乎是每年都来。

宣德五年,朱瞻基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

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

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不过很可惜的是,因为郑和的去世,再加上朱瞻基并没有朱棣那种一定要下西洋的决心,这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了。】

【朱棣时期建立的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腊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古里官厂等贸易文化交流中心,

由于“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

宣德朝文化交流的海帆不再远航,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海禁政策也带来了很多遗憾。

如果没有海禁政策及中国人航海事业的衰退,那么中国人和欧洲那些血腥的殖民者初步接触很可能就是在印度洋,而非东南亚。

如果是这样,那么远东和西欧文化圈的初步交融可能是另一番面貌。

如果种花接触欧洲殖民者的前哨远在印度洋,那么种花无疑会更加从容。

当然了,这么说可能有点对别的国家不太好,但是如果当时种花能站起来,其他国家可能也会好一点吧。】

这并不是陈曦第一次感慨如此了,老祖宗们和皇帝们都知道,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他们实在好奇,不知道多少年后出现的那些蛮夷到底是做了些什么,会让陈曦痛成这个样子。

也不知道她到底会不会说……

【然后朱元璋当时定下的不征之国里的安南,这个时候也不是很安分。

安南黎利原为地方豪绅,在永乐十六年的时候发动蓝山起义,自称平定王,号召各地反明独立,展开了十年抗明战争。

宣德元年的时候总兵陈智与黎利作战兵败,朱瞻基改命成山侯王通为总兵官进讨安南。

朱瞻基因安南连年用兵,与群臣议,拟复封安南,如太祖时自为一国,岁奉常贡。

蹇义、夏原吉等以为二十年之功,不应弃于一旦;

但是杨士奇、杨荣等却支持朱瞻基的政策。】

【宣德元年冬,黎利拥兵数十万攻打交趾,陈冶战死,王通败走,工部尚书黄福再掌交趾二司事。

次年正月,朱瞻基再次召杨士奇、杨荣讨论交趾的事,说蹇义、夏原吉拘牵常见,欲为安南陈氏立后复国,使中国之人皆安于无事。

杨士奇、杨荣盛赞朱瞻基“兴灭继绝”,说“三代之圣,不过如此”,马屁拍的挺响,其实也是赞成这个说法。

接下来朱瞻基便命黄福访求陈氏后人,来当这个安南的国王。

很快逃居到老挝的陈暠知道了这个消息,便自称安南国王陈日煃之后,上表请封。】

【十一月的时候,朱瞻基遣使去安南,宣诏赦免黎利,封陈暠为安南国王,命王通军及三司官全部撤退还朝。

诏命未至,王通就已经败走广西了。

说白了就是没打过呢还想装一下,多少有点……

第二年的时候,黎利遣使入明,奉表称谢,但陈暠已死,请立黎氏,朱瞻基命再访陈氏后裔。

宣德三年,黎氏仍称陈氏无后,奏请封立。

次年,又遣使来明贡纳金银器,请摄国政。

宣德五年,朱瞻基遣礼部右侍郎章敞持敕印,往封黎利权署安南国事。

黎利建年号顺天,建东都交州,西都清华府,全国分为十三道,各设布政司统治。

最新小说: 和离后我带崽嫁给了皇帝 新婚夜和离,替嫁医妃宠冠全京城 穿成恶毒女配后,公主她摆烂了 七零新婚夜:带空间嫁哑汉 穿为偏执主角的反派黑月光 盛妆山河 万人迷竹马保护指南 吾凰万岁 我真的不想再走捷径了 黛玉:都重生了谁还当病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