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朱瞻基终于结束了明朝对安南的长期战事,安南重新立国,向明朝进贡。】
【在面对日本这个问题上,朱瞻基的态度也比较……
在我们后人看来是有点不够强硬的。
他在位期间,是设法改善与日本关系的。
在朱棣在位的时候,由于日本将军足利义持的敌意,明、日两方的关系是处于冰点。
宣德元年、二年,朱瞻基单方面取消了关于纳贡使团在永乐二年的协定,以改善关系。
他增加了准许来华贸易的船只和人员。
但足利义持继续阻碍任何协定的达成。】
陈曦说着叹了口气:【这就不懂事了哈,人家都不想跟你建交了,你还热脸贴人家冷屁股。
更何况,日本又不是什么资源大国,跟他们建交,在这个时候是对日本有好处,
但是对大明却没什么明显的益处的。
当然了,我也承认我这个话肯定是有偏见在的哈。
我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很少对这个国家没有什么意见的。】
【不过朱瞻基的诚意虽然没有打动足利义持,但是打动了他的继承者足利义教,
足利义教对恢复关系表现了很大的兴趣,宣德七年二月,朱瞻基派宦官柴山携带一份给足利义教的诏书去琉球,建议恢复关系和增加批准的贸易量。
诏书是通过琉球王的斡旋而转到日本的,足利义教对所提的内容感到欣慰,
在九月派了一名具有中国血统的僧人龙室道渊带领一个使团于宣德八年六月抵达北京,同时随带马匹、甲胄、刀剑和其他土产等贡品。
七月,朱瞻基回派一个使团护送日本使团回国,明朝使团在日本受到热烈的接待。】
【这些互相往来的活动恢复了中日之间的官方关系,其间关系虽然偶尔发生破裂,但是一直维持到了嘉靖二十八年,也就是一百年以后。
原因是双方各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日本的将军及其继承者愿意合作,是因为日本人热衷于在新的和更有利的制度下进行贸易,并且获得了厚利。
明廷希望在镇压倭寇方面取得日本将军的帮助。
明廷认为,他们未能达到目的是因为对方对他们慷慨大方的反应采取了半心半意的态度,但实际上将军对海盗的控制程度是很小的。】
【简单说就是,跟日本的交往其实没给大明带来什么实质上的好处,
甚至让他们帮忙管管横行的倭寇那边的给不到实处的,更不用说其他的了。
好处还都是日本人在那边得了,大明就跟个冤大头似的。
这种倒也不是不行,但是你对人家好,总要人家承情才是。
日本嘛……】
她的话没说完,不过众人想想之前陈曦说过的内容,也都知道她未说完的话是个什么意思。
这就是个白眼狼养不熟的国家,根本没有必要对他们好。
尤其是大唐及其之后的朝代,本来对日本好像还有些扶持的心思的,毕竟这个国家态度还不错。
但是他们仔细回想一下,这个国家确实怪诞。
求学的时候确实是态度十分之好,等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就瞬间变了嘴脸。
可以说是十分无耻了。
现在回想一下他们曾经对日本的帮扶,再看看后面日本做的事情。
这个国家不能处。
要不灭了得了,还省得后人烦心。
【除了在日本的策略上他跟朱棣对着来之外,在整体策略上也是继续着朱高炽的收缩政策。
不过在朱棣时期便定期前来纳贡的南亚和东南亚诸国还保持例行的接触,它们包括:占城、爪洼、暹罗、苏门答剌;
来朝一次的有浡泥、榜葛剌、南渤利、柯枝、锡兰、古里、阿丹和阿拉伯等国。
在维持这些关系的同时,皇帝还继续执行不准中国人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更早时期的禁令。
其目的是加强沿海的治安,使之不受海盗的骚扰,以及保持一切对外贸易的官方垄断。
这些不现实的禁令失败了,因为在执行时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
【格局到底还是小了。】嬴稷微微摇头,【这大唐之后的皇帝,多少还是越来越小家子气了起来。】
陈曦点头:【大唐时期的恢弘气象,确实是再难复制了。】
想到这里,所有的皇帝们和老祖宗们又开始在心中暗暗咒骂李隆基。
若不是他,这大唐的辉煌还能再延续许久!
【朱瞻基不光是在对外的问题上延续了朱高炽的政策,在对其他民族上的问题,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