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庆在礼部尚书的职位上干了几年,就又被擢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家太子少保,并接替他父亲的位子,荣幸地成为了道光皇帝三位皇子的老师,这三位皇子自然就是后来成为咸丰皇帝的爱新觉罗奕詝、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以及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并在咸丰皇帝去世后被两宫皇太后圈定为帝师人选,也的确是给当时仅有六岁的小皇帝载淳教过几天课。
本来他大可以像他的父亲一样,稳稳当当成为两代皇帝的老师,让将荀氏的光辉推向无以复加地顶点,却其却意外地在同治二年的时候辞官隐居,而且光自己辞官隐居,告老还乡不算,这位老人家还带上了自己刚刚中了榜眼,供职翰林院才没几月的儿子也一起带离了朝野,竟是一副要与清庭决裂的态势。
至于荀大人为何要辞官归乡一事,沈哲也并没有从钱喜那里得知多少内幕,毕竟是同治二年的事,钱喜那个时候还在淮河边上玩泥巴呢,关于这整个事件,也只有进宫之后才听说。
似乎是因为同治二年的时候,山东、热河等省的巡抚上书说由于太平天国在江南造成的十多年的动乱,大量流民北迁,而山东、热河之地本来就是人多地寡,田壤也不甚富庶,无灾之年尚且还不断有人向或从渤海水路,或走陆路向山海关之外的辽东以及察哈尔等地迁徙,如今此等情况更是雪上加霜,政府屡禁而不能止不说还更加加剧了百姓对朝廷的不满,助长了捻军的气焰,长此以往,对朝廷失败害而无一利,因此请求朝廷,既然东南沿海的海禁造就已经废除,难么对渤海的海禁政策也应该相应放宽,以平民意。
奏疏被送到了京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虽然东南沿海已经解除很多年,但是一来这是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给逼的;二来,当年康熙皇帝时期,福建广东等地沿海实行海禁,那是为了对付台湾的郑氏王朝的战时需要,这与渤海的海禁无论是政治目的还是个人情感完全是两码事,关于前者,既然台湾岛已经收复,而又有外力威逼,这要解禁解了也无妨,而后者本来就是清朝刚入关的时候为了防止大量难民涌入东北,尤其是辽东,破坏了大清的龙脉才立下的规矩,现在自然不可能又为了同样的理由把这条规矩给废除了。
如果这份奏折是提早了个二三十年被呈上的,朝廷不拿上书的这个人以谋逆之罪论处那都已经是天大的仁慈,更别提是还会就此引发什么廷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