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知道自己要寻找的那个人的名字就隐藏在这句话里,他已经感觉到了笛卡尔当年的苦衷,如果不是宗教法庭对伽利略的迫害有例在先,估计笛卡尔就不会如此煞费苦心地把一人的名字隐藏在这样一句简单而富含哲理的话中,也不会煞费苦心地把这句简单的话变成人人皆知的哲学理论,笛卡尔所要做的仅仅是希望有人从中找出他所要隐藏的秘密。
沃森紧接着在这句英文下面写下两句中文:
“来自哲学的呓语,谁的声音如梭。”
这两句话与“IthinkthereforeIam”是笛卡尔一首诗中连在一起的三个句子,笛卡尔显然是用这样一个提问式的句子来引起读者对“IthinkthereforeIam”的注意,不可否认,句子中的“谁”字既是笛卡尔对读者的提示,又是笛卡尔的暗示。
这不可谓不是笛卡尔的良苦用心。
可是,那个人到底是谁呢?“谁的声音如梭?”“谁”到底是谁?
161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23岁的笛卡尔连续作了三个梦,这三个梦被笛卡尔本人理解为上帝对他的人生的一种启示。第三个梦更为玄妙:一个陌生女人给了他一本百科全书和一首以“是与否”开头的诗。百科全书代表了众多学科的统一,即“形而上”的哲学,而那首以“是与否”开头的诗则为毕达哥拉斯所写的“YesandNo”,代表了真理和谬误。五年后,笛卡尔为了感激这三个梦,特地去了圣母玛丽亚神殿进行朝拜。——这是一个美国学者在《笛卡尔》一书中的描述。
如果这些描述是真实的话,那么那个陌生女人是怎么回事?她是谁?她会不会就是这句“IthinkthereforeIam”所隐藏着的那个人?
沃森来回踱着步子,一遍,又一遍。许久以来这些问题就像一群挥之不去的蚊子,“嗡嗡”地叫着盘旋在他的脑子里。有那么许多个瞬间,他觉得它们一点一点地吸尽了他的血气,以致他绵软得如同滚水中的面条。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侵入了他的细胞,与他共为一体了。无论怎么样,他再也摆不脱它们的纠缠了。
沃森不知道自己在屋子里转了多少圈,当他再次回头去看玻璃门上的那行英文时,黑夜似乎在那个瞬间死亡了,一切变得如此地明亮和清晰。
他使劲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这不可思议的一幕——
“IthinkthereforeIam”
几分钟前,沃森把这十八个字母就着水汽写在公寓的玻璃门上,几分钟后,大部分字母已经模糊成一片了,只剩其中的六个字母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形状,清晰地印在那扇以山城之夜作为背景的玻璃门上。
沃森在胸口画了个十字,他凝视着剩下来的那六个字母。
“THNEOA”
雪莱的诅咒 正文 50 T H E A N O(2)
章节字数:2404 更新时间:08-08-29 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