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
东饮言郁这段终于写完了~
接下来就该回归被晾了很久的辰夜沐青了,然后迎接结局啦~
放心~会he
第211章 偷酒
射阳城北的长弓巷不知何时住进来一位公子,那位公子常穿着一身翠色长衫,容颜如玉,气度雍和,见到人常会弯了眉眼,微笑着打招呼:“在下刚刚搬来此地,日后烦请多照应。”柔和的眉目,温柔的轮廓,让人不自觉想要亲近。
住在长弓巷十年之久的梅婶正住在那公子的对门,是第一位和那位公子打招呼的。梅婶对着公子笑得热络:“哪里的话,既然都住在长弓巷,便都是邻居了,客套的话不必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以后便互相照应着。”梅婶如是说,第一次相见便出手大方的搬了一筐自家晒的柿饼给了公子:“公子,这是我们家自己制的柿饼,正好给你尝尝。”
公子微笑着接过,送上了一瓶茶叶:“这是我从家乡带来的茶叶,您也拿去尝尝吧。”
梅婶接过茶叶笑得合不拢嘴:“我家那口子,最喜欢喝茶了。”收起茶叶,梅婶打听起公子的来历:“公子哪里人?”
公子道:“自来漂泊惯了,居无定所。说不上哪里人,既然来了射阳,便将我看做射阳人吧。”
梅婶笑嘻嘻道:“公子一看便是读书人吧?你们读书人说话就是好听。我就喜欢读书人!我家有两个娃子,一个已经入了学堂,一个即将入学,我们这一辈是粗糙惯了,就像让娃子能识识字,未来没准也考他个状元回来光宗耀祖。正好公子来了,若可以,还望公子不要嫌我家那两个吵闹,也教教他们。”
公子眉眼和硕:“自然。”
梅婶乐开了花,乐颠颠的回了屋。
从此,那公子门前,便多了两个风风火火、探头探脑的小孩。
那公子藏书不少,他从不拒绝那两个孩子借书的要求,甚至还翻开孩子手中的书册,一字一句亲自指点。
梅婶的那两个孩子俱是男孩一个叫小可,一个叫小怜。梅婶说起这个名字的来历时神情莫测,既尴尬又可笑:“生完小怜的第二年,我家那口子就被徵去打仗了,一等便是五年,没有任何消息。我日日哭夜夜,以为再看不到我家那口子了,这大娃二娃这么小就没了爹,实在可怜,我就给他们起了这么一个名。不曾想,第六年我家那口子便回来了,少了一条腿,好在命还在。比我想象的好太多了。”梅婶颇知足:“我家那口子虽没了腿,行动不便,但酿酒的手艺不错,我们两口子便一起酿酒,再卖给酒馆,这一来二去,日子倒不难过。公子若愿意喝,只管去我们院中搬。”
公子道:“难怪这巷子中满是酒香,别有一番风味。”
梅婶笑起来:“我们这巷中都是手艺人,北面第一家门口是老李家,他家自来做面的手艺都是这射阳县中的一绝;还有南面的这家是个裁缝,手艺了得;北面第二家的阿雄家最热心,是个船工,力气大得很,常帮我运酒送往酒馆,你若有什么需要也可与他说;还有西边的这家,是个书生,或许和公子能有的聊。”
公子点头:“多谢您指点了。”
慢慢相处了大半年时光,街坊邻里已然热络,鸡犬相闻,巷里飘香,公子的日子过得颇安稳。
小可小怜坐在公子院前的桌椅上,认认真真看着那公子一笔一划写下两人的名字,再细细临摹。小怜最好动,将笔尖淡淡舔着,弄了一嘴的墨。歪头问公子:“先生的名字又该怎么写呢?”
公子看着小怜的嘴,无奈失笑,细细替小怜擦了擦,抓住小怜的手,在指上写下清丽的两个小字“沐青”。
小可也凑过来,看了看纸上的两个字,拍着手:“真好看,也好听!”
月中,梅婶买来新米用于酿酒,沐青便和船工阿雄帮忙提着回到长弓巷,梅婶的嘴最喜欢谈天说地,一路上从没有停歇过,沐青和阿雄便微笑着听着。
蓦地,沐青驻足,停在原地,倏忽向后一望,小巷炊烟、白墙青瓦,再无其他的什么。沐青回过身,却尚未回神,梅婶问他:“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