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的次年就是会试。
会试举行的地点是京城,是天子脚下,富贵繁华,人群熙熙攘攘,果然远非其他地方可比。
“我送你到这儿来应试,自己倒是也开了一份眼见。”扶瑶笑着说。
也亏得阿玉能够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地直闯到这京城里头来了。
“对了阿玉。
这会试看样子并非仅仅是考学识吗?
我看到与咱们住在同一栈的学子们大多都找办法去找那些个京内名儒们去拜帖行卷去了。
我是对这些并不太了解的,但你是很清楚的。这是——?”
“阿姐,”少年听了她这话,耐心地解释道:
“且不说试卷都是糊名誊抄的,举子们行卷却也与前朝有所不同。
举子拜帖,一是想与这些名儒有个交好的机会,在人脉上益处自不必说。
二来确实有希望能够得到他们指点一二的,在考前也算有些增益了。”
“是么,原来如此啊。”
少年已是举子,又是一省解元,想必从今往后走仕途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了。
“嗯……
为臣之道果然也要懂得进退得当,协调各部才行啊。
就像、就像现今当朝的三朝元老、现任太傅的原太子太保,陆秋牧陆老大人那样吗?”
扶瑶想了想,小声地喃道。
为臣之道吗……
少年闻言不语。
他一直以来努力地朝这条科考的路子上走是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成为社稷之臣、国之肱骨?
是为了在他还只有几岁时就死去的娘亲?
是为了……
还是为了报答阿姐?
他眼眸微暗,随后一张脸上展露笑颜。
“阿姐,我和他人约好了今日要互相讨教些诗文策论的,所以我就先——”
扶瑶停下自己正在收拾行李的手,抬起头来看了他一眼,装作无奈地摇了摇头,假意责备地说道:
“好啦好啦,我知道啦。
原本我还想让你同我一起去这京城里面热闹的集市上购置些东西,帮我拿着的。
现在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阿姐我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去吧去吧,别失约失时,叫别人等着总是不好的。”
“嗯,阿姐。那我就先出门了。”
“早去早回啊。”
女子顿了一会儿,“不过京城广阔……小心不要迷了路。”
“嗯。”
看着少年推门而出离开的背影,扶瑶沉思了起来。
说起来,自她决定把少年带回青山村的时候起,已经过去四年了,少年才刚刚十六岁。
十六岁就能拔得乡试的头筹,获得参加会试的机会,更有可能成为一届进士,一朝翰林。
这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他就像是一只飞翔在天空之中的鸿鹄,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她作为他的“阿姐”是很替他高兴的。
少年刚刚朝她撒了谎,她很熟悉他,所以一下子就能识破出来。
扶瑶有些好奇,
“阿玉这孩子……究竟,
是要去哪儿呢?”
一个时辰之后,京城一条背街小巷最内里的一间看上去很普通的宅院里。
厅堂的大门略遮掩着,里面似乎有人正在谈着话。
光线透过门缝照了进去,照亮了一小块地方。
这间宅子似乎是不太常用,所以在阳光之下,空气中可以看得到飞浮着的尘埃。
里面有几个人影,其中有两位身姿挺拔的少年人和一位老者。
若能透过门隙看清,就会发现,那老者显然正是当朝太傅、三朝元老的陆老大人,陆秋牧。
而那少年,却是与扶瑶说和人有约的“阿弟”——
李令玉。
少年看着那站在他面前的,须发皆白、却依然身子骨硬朗挺拔如松的老者。
老者一脸焦急,似乎在询问着他什么。
少年等他说完,才平静地开口道:
“是的。我活到了这个时候,活到了与陆老您相见的时候。”
老者平时对待下属也好、学生也好,都是很严厉、严肃,但在这少年“李令玉”的面前,竟放下了平日里的尊贵,欲向少年弯下腰行一个礼来!
少年有一丝惊慌,他连忙搀住眼前的老者,
“陆老您这是要做什么?”
老者的眼中浮现出了一丝愧疚,“这一礼,本就是老朽我应行的呀……
枉我一生自称浩然正气,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
可对于您的外祖和萏妃娘娘,我又做了些什么呢?——不,我什么都没有做,我只是眼睁睁地看着那起惨剧发生罢了。
我陆秋牧受过他们的恩,却让殿下您这些年来都流落在外,受尽磨难。
这一拜,是老朽的愧疚啊!”
陆老大人想到当年的事情,眼中浮现出十足的悔恨和愧意来,又要向那少年再行一礼。
“李令玉”这次没有再阻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