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早食,背上带有次元空间的竹筪子,里面装着笔墨纸砚和饭盒,再亲亲崽崽的胖脸蛋,沈初便撑着油纸伞出发了。
在门口刚好遇上了范雍。范雍瞧他一身白衣,披了一件披风,在天地大雪间眉目如画,不禁有些晃神。不禁摇摇头,觉得自己也太着相了些,心里暗暗唾弃自己,想着以沈贤弟的才学,岂是这肤浅的皮相可以比拟的——
太学有专门的考场,每人有一个小隔间以免互相打扰,虽然这小隔间相当之小。
沈初看了看自己周围的考生,都是不太熟的,他入学才半年,实际上认识的人也不多。
钟声响起,学监检查考场,执教与学生们发放试卷。
拿到试卷,看到上面的题目,沈初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题目是根据自己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解,作一篇文章。意料之中在于,这类考核通常都是引经据典,给一个很宽泛的范围,让考生作一篇文章,从而看出考生的水平。
意料之外则是,沈初没想到这么简单粗暴,直接来了句《大学》里面太学里的书生大家耳熟能详的,准确来说这句按照《大学》里面的说法,实际上还是引用的汤之《盘铭》。沈初以为,为了选拔参加科考的学子,至少得和关乎民生社稷的实际结合一下吧,没想到还是这么简单粗暴。
不过这大概也是考核学子功底之处,天下学问,若要科举入仕,能否学以致用于天下社稷,又如何致用,这才是考验学子之所在。
夫子能教学生学问,有些好的夫子还能结合天下大势或典型案例进行教导,但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至少对于科举来说,学问不仅仅只是为了学问。
既然如此,沈初觉得这破题也大概要分为三层,一层是对此句出处进行点明,第二层是对此句的涵义进行解读,第三层则是对此句的致用进行论述。
第一层最为简单,第二层看似不难,但既要解读得准确,又要有深度,最重要的是对第三层致用作好理论铺垫,就不算简单了;而第三层,则最能看出学子是否适合入仕,能否成为国之栋梁。
当然,在这种治国平天下的应用逻辑之外,若是文章的确做得辞藻异常华丽,帝王和考官都舍不得这一纸文采,自也是能被录取的,但空有文采,可能在诗词作赋一途能有建树,但能治国平天下的可能则少之又少。
沈初先简单打了草稿,写完该句出处后开始解释涵义。而涵义也分为两层,一层是原有的字面之义,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其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注)
第二层则不仅限于对个人的反省与自新,还在于时势的变化,天下大势亦日日新、又日新,所以其后便是“作新民”,亦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不能固步自封,治国平天下亦不能固苛守旧。但如何理解最后“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局到现代都已经几乎快曲解原意了,经常都是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字面涵义也是君子在任何方面都尽可能自信,但完全没有充分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