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我也是国朝亲封的副管领兼善后处置事宜大使,拥有与之对抗的身份和地位;
而作为承平日久的夷州各藩,领下藩兵,或又是那些地方上乡勇、团结兵的战斗力,除了用来监管和镇压藩奴之外,其他方面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倒是那些形形色色长短期受雇于各藩,而相对经验丰富的东海义从们,或许还有些棘手和麻烦。
因此以现今淮军的体量,全面压制和介入夷州藩从来就不是问题,缺乏的只是大义和名分上的理由。现在,显然这个理由自己送到了我的面前。
只是前后几次分兵之后,我手中可以运用的实际军力,也变得紧巴巴起来;虽然境内还有五只军序约八万多名军额,但是经过北伐之后的损耗之后,实际的在编率大概只剩下差不多六万左右;
其中守捉军大部随赵隆东征去了新罗之地,模范后军和前军都缺损的厉害,现有编制以补充的新兵居多,实在不敢放心用在一些特殊用途上。
剩下两个军序的部队一方面要支持对河北的压制,对海对面那几片飞地经营和维持,另一方面要聚集在沿淮,以对应南方的变局。
而我直属部队的衙前兵和左右虞侯军,也已经被抽调出来分成两批相继南下了。
但是这次作为淮上就粮地的夷州生变,却也给了我一个全面动员地方备战的理由,正可谓是利弊兼有了。
“召集留守将官升帐……”
我当即下令道。
“传令二路船团……分兵就地协助。”
“务必守住相关据点,直到更多后援前来……”
……
夷州,都兰县。
年久失修的屏山关外,一场短促的伏击战刚刚结束,而边上的深溪里,已经满是漂浮的尸体和血色了。
在弥漫不去的火器烟气当中,别号肥孔已经改名为宇文基督的小孔特里诺亚,也在皱着眉头打量着战场。
那些打着澄海家旗号的叛党,果然分兵一支攻杀过来自己这边了;好在对方明显有些轻敌更兼是良莠不齐,居然是一路大张旗鼓毫无掩饰的,人人大包小包的顺道一直抢掠过来。
因此,被葛兰港当地仓促聚集起来的民壮、巡丁和一只守备团,在关口外埋伏起来以寡敌众的打了个大败亏输,至少留下了一千多个人头。
但是因为临时仓促的配合和衔接未能尽如人意,还是有一小部分的敌人,利用各方向伏兵一拥而上产生的混乱,沿着来路强行突出去而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