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第4 装甲集群1941年12月27日战争日志:
(1 )第106 师只有三百名能荷枪的士兵。
(2 )第46装甲军有百分之八十的部队没有给养,因而得靠空运补给。】
在这种情况下,俄军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同时,它还更机动,更适应冬季运动。强大的集群穿过德军防线,突然出现在其后方。接着, 增援部队火速通过德军防线上被打开的缺口,结果这些缺口往往变得又宽又大,力量不足的德军预备队全然无法截击。不放弃一寸土地的命令意味着士兵们经常进行肉搏战,只有遭受惨重损失才能得以脱身。这时,前线的普通军官就催促撤退——要是还来得及的话。
现在,大雪下个不停,这就要随时清扫道路,以便输送最低限度的弹药与粮食,缺了这些补给,部队根本无法坚持。此外,铁路还要承送开往前线的运兵列车,在这双重压力下,铁路几乎瘫痪。机场被大雪覆盖,空中活动极为困难。
从前线各处传来绝望的求救呼吁。在那里,高低级军官的神经都已紧张到快要崩裂的地步。集团军群身居前线,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而希特勒身居大后方的东普鲁士大本营仍然一无所知。冯·克卢格尽力想使希特勒相信防线已多处被突破,只有给突破点指挥官以更大的作战自主权,并立即允许他们按自己的判断行动,防线才守得住;冯·克卢格一再指出,越是拖延给他们这种绝对必要的自主权,人员、物资上不必要的损失就越大。集团军群只有缩短防线,才能再组织起预备队,尔后才能堵住尤赫诺夫的缺口。希特勒回答说,在这种形势下,甚至一次有限的战术撤退都会导致整个防线土崩瓦解,使人员、物资受到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他争辩说,如果德军寸土必争,那俄军就会被打得一败涂地。当然,希特勒还是照自己的意思办,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指令中,他陈述了他认为绝对需要保卫每一寸土地的理由,并对陆上与空中进一步作战作了指示。前线士兵带着迷惑不解的心情倾听着这些“指令”,但他们还是唯命是从。
在这同时,俄军试图向所有三个方向扩大其在苏希尼奇地区的突破。一月三日,苏希尼奇包围圈合拢,被围困的守备部队——吉尔扎集群的四千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俄军现将主力压向西面、南面,大有包围第二装甲集团军北翼之势。眼下,这是最危险的地区。一月四日,德军司令部决定从南、北同时发起攻击,包围突入的敌军。第二○八、第二一一师正在经布良斯克赶来,另有一个师说是也要派来。第二装甲集团军把第十机械化师的部队调上来,使左翼(第五十三军)落在更后面。第四集团军急于打开通往尤赫诺夫的公路干线,用第十装甲师的部分部队外加一、两个营,非常成功地夺取了该城。暂时,不可能再从前线撤出任何预备队,因为俄国第四十三集团军在突破了第五十七军的防线之后正在向西推进。这样,第四集团军受到两面包围,被压缩到一个狭小的地域;在这极端危急的情况下,第四装甲集团军司令赫普纳将军自作主张下令撤到一处较短的防线,因为情况十分明显,除非作此退却,否则敌军将突破他的防线。他立即被调离司令部,不体面地被开除出军队。希特勒是拿他开刀,以儆效尤!至一月十一日,形势再度变得十分危急,俄国第一近卫骑兵军突破尤奇诺夫以南薄弱的掩护线,穿过公路干线向维亚兹马方向推进。德军经过绝望挣扎。又把敌人暂时击退,补给线可以再度通行——至少暂时如此。这一紧急形势促使集团军群不等所有选定的部队展开,就从南面进行反击。一月十六日,相对较弱的德军在摄氏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下集结,向苏尼奇挺进。一月二十四日,德军成功地派出一支小型先头突击部队向前突进,与被包围的吉尔扎集群接触。但是不久,出现了一个新的不幸的意外:俄国第六十一集团军往南突破,进入第五十三军后方。翌日,这场俄军新攻势被阻挡住了,但以两翼包围切断俄军的计划由于力量不足而只得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