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页(1 / 2)

四、细节

小说离不开细节。黄花对于细节的把握,有的时候恰到好处,有的时候却又失之适当。

1、民俗民风

这个不说了,极其成功的细节把握的典范。读者在看书时去认真体会吧。

2、战斗场面

这个我个人认为是本书中最大的败笔。之所以说是“败笔”,是因为它完全不是“敌后游击”而是“正规战”。看看每一次战斗的起因和过程就知道了。

在这些我认为的“败笔”中,最大的败笔,在于“肉搏”的描写。我完全同意已有的几位书评者说的,鬼子的战斗力真要是这样,抗战还用打14年?

看小说我们知道,故事的发生地并不是根据地,而是敌占区;看历史我们知道,鬼子的战斗力,包括个人格斗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也知道在当时,民兵的战斗力和主要任务并是“骚扰敌人,掩护群众,组织实施坚壁清野”;我们还知道,八路正规军除了迫不得已,是不会和鬼子打正面战斗的,比如常川牺牲的过程。因为他们的装备不允许他们和敌人硬耗。

所以,和民风民俗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敌后抗日”没有写出来。

3、思想转变

把民众原始、朴素的反抗思想组织起来,带领他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和侵略者战斗,这是本书的中心思想。但是我在书里看到的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思想转变。

在书里,我看到的是,面对家破人亡,那些人物一句“找八路军参加抗日”就完成了思想转变,似乎象吉顺、俊子没有一点模范作用。

实际上这样的细节描写,才是本书的真正的灵魂所在。

4、小说连贯性

前面我说了有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在读散文,还是在读小说。这话既有赞赏的意思在里面,也有不满的成分在里面。

首先我感到小说没有一条主线。开篇,写的是“1937年冬”,(顺便问一句,那时候好象八路军还没有挺进山东吧?)跟着在第八章写了41年鬼子才有计划的“三光政策”,接着在第22章写到了“1944年阴历7月15”,在第25章中柳叶岛的起义也是1944年,可下面的39、40章却有出现了“1942年”以后才有的敌后武工队。

其次,我个人认为,黄花有时候是“为了人物事件而写人物事件”,没有很好地吧他们串在一起。比如为了写张化,就突然开始写武工队,为了写海上渔民的风俗,就突然写了柳叶岛起义。

所以有时候我不知道作者是在讲一个个独立的故事呢,还是在写一部完整的小说。

最新小说: 卷子 「猎人」在杀你的365日 潘塔斯女神(NP) 碧霄(NPH) 星星福利院养娃日常[美食] [综影视] 注定早亡的我在经典影视中反复横跳 玩游戏之后 [咒回同人] 每天都想叛逃高专加入咒灵 [咒回同人] 网恋对象是最强 春桃(古言,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