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窝阔台也在尽自己所能来实现以德治国的思想。在窝阔台看来,作为永存之物的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忠,就是忠于祖业,忠于主人;其次是仁,就是对下仁慈。这些思想贯彻在他的治国方略中,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日常的言行,他事事都以此为准绳。
一次,他对不愿执行其善行的诸臣说:“在这有盛有衰的世界上有无永存之物?”当诸臣齐声回答没有时,他却说:“那就错了,好的名誉和声名在这世上永存。”而所谓“好的名誉和声名”,就是他一直提倡的符合道德原则的人的言行。
《合罕言行录·概述》中曾记载窝阔台对他的下属们说,“我们的习俗风尚的声名传给叛逆者,他们的心必然倾向我们……这种善行,使得军队和百姓免除征伐他们之苦,无须大量履危涉险。”在这里,善行被看成是比征伐更为优越的手段。
就窝阔台本人来说,他是这种“德”的观念的忠实传播者和实践者。事实也证明,这样做的确为他赢得了好的名声和人心。就像志费尼在对窝阔台的德治思想进行评价时所说:“我需要一个名字,因为肉体要死亡。”这就是说,好名声是永存的,比生命更加长久。
以德治国,还体现在治理“人心”上,“治心”才是一笔永恒的财富,而窝阔台当然也善于“治心”。据《合罕言行录》记载,窝阔台经常谈论古代帝王的统治经验。他对那种积聚财富珍宝的做法不满,他说:“至于我们,为了我们的英名起见,我们将把我们的财宝储存在人们的心坎里,不给明天留下任何东西。”
对那些不愿实行德行的大臣,他多次做过解释和批评,有时还气愤地说:“你们是我真正的敌人。”有一次,宫中佣人去枣店买回一盘枣,已经按照窝阔台的规矩多付了一倍价钱,但窝阔台还嫌少,叫人添钱送去。这些能为自己迎来好名声的事情,窝阔台向来是乐此不疲的。
毫无疑问,他的这些思想和行为,对不断扩张的蒙古帝国来说,是绝对有积极意义的。它使被占领地区的人民,逐渐对蒙古人产生了认同感,从而接受了他们的统治。
《元史》中对他的评价是:举无过事。意思是说他从未干过坏事。这显然是封建史学家的阿谀奉承之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今中外,岂有例外?只不过,比起其他的几位大汗,他能够以德治国,显得宽厚仁慈了许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