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的舞台演绎——元杂剧
如果说“元杂剧”这一过于学术化的术语可能不被大多数人了解,那么,《西厢记》《窦娥冤》就很少有人不了解了。《西厢记》《窦娥冤》就是元杂剧中的经典。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说:“若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窦娥冤》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将它放在世界伟大的悲剧中,也毫不逊色。
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剧又称为“戏曲”,这是因为“曲”的演唱在其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性质来说,中国戏曲实是一种带舞蹈成分的歌剧。
中国的戏曲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到元代形成了“元杂剧”。元杂剧把音乐、歌舞、表演、念白融于一体,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是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说到说唱,就不能不提唐玄宗。唐玄宗本人素喜音乐,他把原来隶属太平寺的倡优杂技人才划出来,设立左右教坊;又挑选好乐工数百人,在蔡苑的梨园进行专门训练,于是,唐玄宗就被奉为梨园领袖。人们习惯上称呼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
说唱在唐代的变文,已经发展得很盛;北宋中叶,艺人孔三传创造了一种“诸宫调”来说唱长篇故事;到了金代,以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为标志,这种说唱艺术发展得更为成熟。它的音乐即是元杂剧音乐的基础,所以前人说董解元为“北曲”的首创人;它按不同宫调将多个曲牌分别联套演唱一段段故事情节和曲与说白交错的体式,也为元杂剧所继承;它的宏大的结构、细腻的人物性格描写,尤其是经常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自叙(即代言形式)来展开情节的特点,又在文学上给元杂剧以相当的影响。
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相声和元杂剧有共同的源头。它们都始于上古宫廷弄臣“优”,以诙谐、调笑为主要特点的艺术表演,后来演化为双人表演的“弄参军”,参军戏的一支演变为现代的相声,另一支与歌舞相结合,并渗入了戏剧的因素,便形成宋杂剧和金院本。这些均为元杂剧所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