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婉就说:“我正想学做麻花儿呢。”梨树村种麦,家家常吃面食,大姑嫁到了这里,也做得一手好面点。尤其是这炸麻花儿,十分地香苏可口,宁婉一向最喜欢吃的,她也真心想向大姑学呢。
大姑见她果真想学,便道:“那你换一件喜姐的旧衣裳再来。”
宁婉回房找喜姐借了旧衣裳穿了,再到灶间,大姑就教她,“这面是用一半酵面一半面粉合起来的,里面加了油、大碱、鸡蛋、白糖,要用力地揉,揉得十分均匀才行。”
“刚刚你们还没起来时,我就把面下成一个个剂子,然后都搓成细长的条,上面刷了油,用油布盖着饧好。”
“现在烧了油锅,看油有了七成热,就可以麻花放进去炸了。”说着,拿起两根搓好的长条面,将它们搓得更细更长,并搓上劲儿,然后两根并在一起,这两根长条面就像搓绳一般绕到了一处,然后大姑就将这根面绳折成三折,再拧上劲儿成了一根麻花儿。说着好像很复杂,其实就是几下子,麻花便做成了,然后投到了油锅里。
雪白的麻花进了油锅便慢慢膨胀起来,颜色也变了,直到变成金红色,这时候大姑就用笊篱捞出来放在一旁的盆中,递给宁婉,“你尝尝。”
宁婉揪下一块,也不顾烫放到口中,吸着气吃了下去,“真苏!真香!真甜!”
这时大姑早又做了一个麻花放到锅里炸着,“你也试试,做坏了也不怕,大姑再重新把面揉好。”
什么事都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在大姑手中十分听话的面到了宁婉这里就不老实起来,细长的面断了两次,两根又不肯合在一处,还好有大姑帮忙重新摆弄一回,终也成了一个麻花进了油锅,炸好了竟也似模似样。
再做了几个,毕竟熟能生巧,宁婉便能做出与大姑差不多的麻花了。
大姑就说:“我们自家做没有那么多油,因此慢慢一个个做一个个炸,大户人家的厨房里是要烧一大锅油的,一次炸十几二十几根麻花,那时手脚就要快了,否则有下油锅时间差太多,有的焦了有的还没熟呢。”
宁婉就笑,“我现在的手艺只能一个个地炸了。”
“多练练就好了,”大姑就又告诉她,“这是苏麻花,还有脆麻花,那样的话就要多放酵面少放油,别的都一样,炸出来是脆的,也很好吃。还可以在麻花上面沾了芝麻再炸芝麻麻花,多放鸡蛋做蛋苏麻花,听说还有面点师能将豆沙馅放在麻花的面中,炸成带馅的麻花呢。”
早饭自然就是麻花,大姑又用黄瓜鸡蛋做了汤,大家吃着香喷喷的麻花,再喝一碗汤,宁婉就赞,“这早饭真好吃,我回家了也炸了给娘尝尝。”
大姑就说:“你娘有你,可真是享福了!”又似有意无意地看了一眼喜姐儿。
宁婉赶紧说:“我家里人少,上面又没有兄嫂,我自然就要多干点活儿了。”
正说着,两个嫂子回来了,原来她们一大早去虎台县里买东西去了。昨日在大姐夫家里吃了饭,今天大姑一定是要招待爹和自己的,早饭吃的虽然好,但却不算正式的饭菜。
果然大姑看了儿媳妇买回来的东西,点了点头,向宁婉说:“上次我回娘家,吃了你包的排骨饺子,回来就向她们说有多好吃,今个儿也让你尝尝大姑烙的三鲜锅贴。”
“那爹和我就有口福了。”宁婉笑着,心里却突然觉得大姑真好强,一大早起来炸麻花,中午又要烙锅贴,似乎在告诉自己她也会做很多好吃的!
爹过了一会儿才回来,原来他比宁婉起的还早,但开城门时就进了虎台县,把山货送了重新折回了梨树村。
午饭自然是在大姑家吃的,却把大姐夫一家都请了过来,只有万婆婆要帮忙照顾小孙子与坐月子的大姐留在家中了。
第73章 锅贴
梨树村毕竟离虎台县近,因此除了寻常肉菜,还买了虎台县里最有名的老恒记酱肉。百年老店做出的酱肉,寻常人家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但是宁婉其实对酱肉只是一般,当年她在赵家早吃腻了的,爹前些日子也买过,她更想看看大姑怎么做三鲜锅贴。
锅贴的面是要用烫面的,但是这开水中是要加上些盐,如此面皮才不容易破。烫过面后用冷水和起来,放在一旁饧一饧。
更重要的拌馅,新鲜的小河虾去了头和壳剥出肉,略切上几刀,鲜蘑菇用水淖一下攥干再切成丁,猪肉剁成末,这三样加在一起正是三鲜。
大姑谁也不信不过,一定要自己拌馅。先在猪肉里加些鸡汤澥开,然后放入虾肉、蘑菇丁,还有油、盐、酱油、葱末、姜末、花椒粉,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
面和馅都备好了,就可以擀皮了。锅贴与饺子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皮不要要擀成圆形,而是长方形,包的时候两端也不似饺子一般捏严,而是略留出口,这样包好的锅贴就像一个个小枕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