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受占领的日本」脱离了一九五二年生效的《对日和平条约》后,到了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三日文化之日,第一代的哥吉拉终于登场。所以这一天可说是哥吉拉的生日。既然是十一月三日,也就是明治天皇的生日「天长节」。后来这个节日被改称为「明治节」,战后也根据宪法的发布而改为法定纪念日。
至于片商将首映日选在星期二的放假日,可能是因为这一天方便让家长带小孩到电影院的关系。不过选在代表日本迈向近代化的这一天,也多少算是一种机缘巧合。
其实,当时的观众不是从宣传海报上和哥吉拉邂逅,而是比《哥吉拉》本篇还要早在电影院上映的预告片。虽然预告片对部分人来说只是起了提醒的作用,不过同时也是让观众提升期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片商也不只要以创作《哥吉拉》的本多猪四郎(注1)、圆谷英二(注2)作为卖点,他们也知道必须加上其他的手法来大肆宣传。
看当时保存下来的预告片,你会发现音乐用的不是伊福部昭(注3)的曲子,而是从一开始就用像是穆索尔斯基4的《展览会之画》般的诡异曲子。还有剪接出和剧情发展不同调的画面,使预告(注4)片本身有着和电影本篇不同的氛围。预告片中所能看到的哥吉拉摧残房屋、因辐射线而燃烧的船只、袭击东京的哥吉拉、纷纷逃难的人群、陷入混乱的国会、对抗哥吉拉的军队、潜入水中接近哥吉拉的场面,其实只有短短的数帧画面而已。
在预告片中,旁白用高亢的语气强调了「斥资一亿日圆」、「本年度最优秀的作品」,但以美国的标准来看,这类以怪兽和怪物为主的电影,通常会被归类为「B级科幻作品」,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低成本电影,而《哥吉拉》却意外地用了如此破格的预算完成。其实,这是因为《哥吉拉》片中人类的剧情和特摄部分也相当吃重,靠着这两种要素的编排,《哥吉拉》才能在表现上产生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再来就是预告片最厉害的武器——塞满整个画面的大文字。
「哥吉拉预告篇」
「人类的末日即将来临!」
「从氢弹中诞生的现代恶梦」
「两百万年前的大怪物」
「地下实验室之谜」
「牵扯不清的爱恋与理性」
「陆海空精锐全员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