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哥吉拉在预告中打着「从氢弹中诞生的现代恶梦」。而第五福龙丸等鲔钓船带回的「辐射鲔鱼」、「原子鲔鱼」,也带来了实际面与风评上的危害。从烧津港运达筑地市场、经检查测出放射能的短鲔和黄鳍鲔,只能被埋到建筑用地的一角,后来甚至有人为了祭拜这些鲔鱼而立起「鲔鱼塚」。
所以在《哥吉拉》电影中,将被哥吉拉袭击的电车车厢上有一名年轻女性说着:「之前辐射雨才弄出了辐射鲔鱼,没想到这次又来了哥吉拉」的台词。还说:「我们宝贵的身体好不容易才从长崎的原子弹逃过一劫」。至于她的男同事则叹道:「又要开始避难了啊」。后来的剧情发展中,他们还没有去避难,先是在东京湾的船上悠哉地跳着社交舞,此时哥吉拉突然从海中升起和他们面对面接触。他们接近了带有放射性物质的哥吉拉,而有可能二度曝露于辐射之下。
还有,当山根博士(注20)说哥吉拉带有氢弹试爆放出锶-90而具有危险性时,尾形(注21)下了:「哥吉拉就像是落在日本人头上的氢弹」的评语。从这段剧情开始,就很自然地将哥吉拉和比基尼的氢弹试爆做了连结。如果拿走这个要素,哥吉拉带给人们的印象就会无法成立。所以在观众的眼中,覆盖着死亡落尘的第五福龙丸在愤怒中化为哥吉拉在日本本土尽情肆虐。但仅仅「哥吉拉=氢弹」这种认识,却不足以说明哥吉拉的诡异氛围。因为氢弹并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思、本能行动,锁上保险装置在人为管理下安放着。所以将主题设为「失控的科学技术」,让氢弹试爆成为唤醒哥吉拉、使其变异为口吐放射能怪兽的原因,而哥吉拉本身则不必扛下责任。正如剧中山根博士所言,哥吉拉其实是氢弹试爆的被害者,而不是加害者。
制作团队选择不用表面上的讯息塑造哥吉拉的形象,而是以无意识的描写使印象深入观众的意识中。如果《哥吉拉》一开始就贴上「氢弹电影」、「反战电影」的标签,恐怕就会让观众看不到其中的魅力。虽然这些必须解决的社会议题很值得大家尊重,但草率地将社会议题和作品价值做出连结,如果有朝一日该问题获得解决时,整个作品恐怕顿时就会变得没有价值。好比将「肺结核」、「癌症」、「AIDS」等各种年代里的不治之症导入作品中,也一样不会提高作品的价值。之后如果成功研发出治疗的特效药,也应该不会消除作品的意义。
本书开头虽然会先以「氢弹」和「反战」的议题来了解哥吉拉,不过在后面将会跳出这样的框架并探讨哥吉拉其中的内容。
本书要传达的讯息
《哥吉拉》能在国外取得不小的接受度,进而衍生出各种影响,我认为也许是因为其中包含「英雄打倒怪物并驱除危害」的史诗观点。但有时在开始加以理解时,也会成为开始产生误解的起点。
虽然观众会将日本怪兽和欧美怪物划上等号,不过两个文化间的生命观和道德观可说是大相径庭。所以,在这一点上其实有各自的独特性。即使把哥吉拉放在「神」的地位上看待,还是无法忽视东西方在宗教观上的不同。而且以古生物史(史前)与人类史(史后)考证恐龙与人类同居于地球的世界观时,就会让落后的日本历史观念、哥吉拉这个不符合时代背景的恐龙变得更加突兀。不管是负责描写山根博士等角色的原作者香山滋,还是将该剧情影像化的导演本多猪四郎,制作团队在《哥吉拉》电影上真的下了很多功夫。而本书想大力探讨的就是《哥吉拉》在戏剧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