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着就是一九三三年的《金刚》(King Kong),这部将欧布莱恩推上当时特摄顶点的作品。金刚虽然是栖息于印尼西部骷髅岛丛林内的哺乳类,不过剧情还是会让它在当地与恐龙、翼龙打斗。之后就被带到纽约大闹,直到爬上帝国大厦顶端后摔死(关于《金刚》与《哥吉拉》的关系,将会在第五章 进行详细的介绍)。
迪士尼于一九四0年完成的音乐动画《幻想曲》(Fantasia),其中在演出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时,也出现了关于恐龙兴亡史的场面。尤其是暴龙张开血盆大口袭击剑龙,而剑龙以尾部四根尖刺迎战却不敌而死的场面最令人印象深刻。《幻想曲》的这场战斗组合了史特拉汶斯的音乐,史特拉汶斯同时也是《哥吉拉》的音乐监制伊福部昭所崇拜的音乐家之一,因此解读为《幻想曲》和《哥吉拉》之间产生出共鸣的效应。虽然在两只大恐龙对决的电影方面,较有关连的是《哥吉拉》的续作《哥吉拉的逆袭》(注21)。
《幻想曲》是一九四〇年的作品,但正式在日本上映的时间为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三日,所以也不清楚哥吉拉的剧组是否多少听闻过这部电影。但也很难说他们完全没听说有这部片的存在。毕竟《幻想曲》这部作品在战时被上海的日军军部没收,后来便悄悄提供给部分军方部分单位以及大学举办电影欣赏会。也因此濑尾光世透过这层关系,在日后完成长篇动画《桃太郎海上神兵》(注22)。值得一提的就是这部动画片的音乐监制是古关裕而,后来他也负责《魔斯拉》(注23)的各种音乐表现。由于古关本人也是〈拉宝儿海军航空队〉(注24)的作曲者,所以在成为了电影《太平洋之鹫》(注25)的配乐后,他也将自己在战时所作的音乐用于这部电影上。
那么,为什么好莱坞对于以恐龙为主题的电影这么执著呢?其实这是因为美国方面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根据一七一六年挖掘的牙齿化石所复原的古代象「美洲乳齿象」,被美国人作为宣传「爱国主义」、「美国统一思想」的代表物。这是针对法国生物学家布丰(Georges-Louis de Buffon)发表的「新世界(美洲)的生物体积比旧世界(欧洲)的生物还要小」的说法,而进行的反击。所以,美国就这么将自我形象比拟为有如西伯利亚猛玛象的、己不存在于世上的大象(保罗·谢蒙纳《美国的怪兽》)。
称作「社会达尔文主义」或「社会演化论」的这种弱肉强食的原理,被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吸纳。卡内基等美国各界成功人士不但对博物学深感兴趣,而且还会建造博物馆,以挖掘到的完整恐龙增添馆藏。巽孝之认为对美国而言,「恐龙」是一种全民性的统一象征。(《恐龙的美国》)(注26)。美国会有这样的发展和西渐运动有一些关联。以前的美国人在从旧大陆到达新大陆后,开始往西开垦领土,或是持续地将所到之处殖民地化。更将美国南北部视为中心,把延伸出去的空间称为「西半球」,将新世界变成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