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觉得有必要写下一九五四年《哥吉拉》的评论,但对象如此庞大,着实令人犹疑。再说市面上本来就有许多专门论述哥吉拉的作品,而且其中还不只有日语的文献、网页等。
而让我下定决心写下专论《哥吉拉》的书,就是因为哥吉拉在到达耳顺之际,我看到好莱坞版第二部 《GODZILLA》的前导预告。在那短短的广告当中,我瞬间觉得眼前的哥吉拉和第一代哥吉拉有很大的差别。后来再看正式预告,从正面看起来,我觉得这个新的美制哥吉拉头有点小。虽然执笔本书时我尚未看过电影而不能下结论,但若以「美国他们的哥吉拉」来看,应该是比巨大鬣蜥要令人能够接受吧。
但也因此,我们终究得思考袭击日本的「我们的哥吉拉」。因此才会重视哥吉拉诞生前一百年时,也就是日美签署神奈川条约的一八五四年,正是南海板块的大地震时期,这种与现代之间的不谋而合。这本书也解析了香山滋和本多猪四郎对海洋的憧憬。本书也进行了《哥吉拉》与《金刚》、《原子怪兽》、《怪兽王哥吉拉》之间的比对。还有比过往更深入地聚焦于山根惠美子这位角色。续集的部分则是着重在《哥吉拉的逆袭》、《哥吉拉(一九八四年版)》、《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亚》这三部作品中与《哥吉拉》的关系。以上就是本书的特色。
其实,我是从昭和系列的后期作品,才开始知道哥吉拉的存在。在这之前我并没有对《哥吉拉》给予太多关注,也没有机会去好好地去观赏《哥吉拉》。然而,在我成年后看了《哥吉拉》却是惊为天人。因为这部黑白电影和我所知的哥吉拉系列作品相差甚大,同时也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一股某种事物即将诞生的气势。也因为这种感想,后来在我观赏其他电影时多少会将《哥吉拉》的身影代入其中。例如小津安二郎一九五三年的《东京物语》,当中有个应该是松坂屋百货公司俯瞰银座地区的画面,而将被哥吉拉破坏的国会议事堂在画面中才稍微露出一点点而已。我甚至还觉得要是哥吉拉是在白天大闹东京,或许也会看到和《东京物语》相同的风景。当然,我也从中发现了以结婚问题的形式和《哥吉拉》有所连结的父女关系。
虽然我说哥吉拉已经到达耳顺之年,但我还是认为它应该不会准备退休并就此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为了迎接下一个六十年,我希望它能再度以「属于我们的哥吉拉」之姿重返大银幕。我希望届时那部电影能立足于哥吉拉的原点,也就是「为何哥吉拉必须死」。我也希望将来的哥吉拉续集不用轻松随便的态度制作。同时经历未曾有过的天灾人祸的日本,需要全新的史诗。不知道这样的梦能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