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年秋天,有着共同爱好的两个人结伴而行,越过黄河,去王屋山寻找著名地道士华盖君。谁知走到小有清虚洞天,竟然得到华道士已经仙逝的消息,两个人只好惆怅而返。既然失去了共同的目标,两个人只得分道扬镳,李白去了陈留,杜甫到了梁宋。
不久,李白又赶到梁宋,此时高适也来到这里。三个人的共同爱好是什么呢?那就是呼鹰逐兔,打猎喝酒。李白夸耀说“鹰豪鲁草白,狐兔多鲜肥”(《秋猎孟诸夜归》),这真让人垂涎三尺。晚年的杜甫想起往日的壮举,不免有些黯然,羞愧地说:“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昔游》)。
第二年,高适要南行,李、杜要北上,三人就此分手。这时,李白要到齐州紫极宫领受高天师的“道箓”。杜甫这次没有勉强自己,年轻的他经历的挫折还很少,他要继续在仕途上奋进,为此,杜甫独自到齐州去拜谒当时的名人北海太守李邕,继续营造声势,为考试做准备。秋天的时候,杜甫到了兖州,李白从任城而来,两人第三次相聚,感情也愈发浓烈了。杜甫深情地写道: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感情亲密无间了,有了深厚的友谊,年轻的杜甫不再仰视对方,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资格规劝对方了,于是他郑重其事地说: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诗歌前两句是他对李太白生活状态的全面总结与的回顾,后两句则是杜甫对大诗人的殷勤希望与认真的规劝。《杜诗镜铨》注云:“是白一生肖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在杜甫看来,他的规劝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对方没有理由不接受、不感动。但也有读者说,李太白固然不了解杜甫——因为他还没有成长起来,而杜甫似乎也不怎么理解李白,他并没有真正体察到李白的那份潜藏在佯狂超脱表象下的沉痛与悲凉,这也就是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评价所说的“有那么一点疏远之感”(《中国诗史·李白与杜甫》)。冬天的时候,李白要重游江东,而杜甫则要西去长安。两人在兖州城东石门分手,从此一别,音容渺茫。李白在沙丘(山东临清)记起杜甫,写了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之后,再也没有提起杜甫。杜甫经常得知李白的消息,一再在梦见他,也写过很多诗来表达自己的牵挂,如《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