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2 / 2)

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吾独怜其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诗歌情感虽然浓烈真挚,但让很多喜欢李白的读者很不服气,觉得杜甫的态度变化实在太大,从费尽心机结交,投其所好,仰慕到平等的规劝,到如今的哀怜同情,似乎过于势利,有违交友之道。在这些读者看来,李太白那样飘逸的诗人,晚年即使落魄,政治上有了污点,也没有谁有资格去怜悯他,杜甫也不行。

三、 杜甫(8)

5.困顿

天宝五载(746),杜甫终于来到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积极结交强势人物,如驸马郑潜曜、汝阳王李琎等,投文赠诗,也取得一定的效果。第二年,唐玄宗下诏广求才子,只要有一项特长的士子就可以到京都来会考,当时李林甫严格参考人数,慎重筛选参考对象,杜甫也跻身其间。只是时运不济,正赶上李林甫玩弄权术之时。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文化程度不高,连弄璋的典故都不知晓,对文绉绉的文化人本有些排斥,刚刚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杖杀了欣赏杜甫的李邕,逼死了杜甫景仰的饮中八仙之一李适之等。他担心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士子把这些情况反映给圣上,于是设置重重障碍,故意刁难,不让一位考生合格,使这场考试成为一场闹剧。一场全国性公开举行的招贤考试,居然选拔不出一个合格的人材,在考试史上也算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更让人惊讶的是,圣明的天子居然相信了李林甫“野无遗贤”荒谬说法。后来《资治通鉴》记载道,玄宗下诏“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元结也是这场考试的受害者,在其《喻友》中,他当即指名道姓控诉了李林甫玩弄权术、压制人才的恶行。杜甫似乎有些胆怯,只是含蓄地倾诉他的委屈,直到李林甫死后大家都在抨击这位奸相时,诗人才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诗中破口大骂,说什么“破胆遭前政,阴谋都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应该说,诗人的指斥相当犀利,可惜是在尘埃落定之后才表达出来,有些随着众人去推墙的味道,这让一些崇拜杜老夫子的读者很失落。

大约就在这段时间,他的父亲死在奉天县令任上,杜甫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长久的沉沦,使权贵们也丧失了对他的兴趣与信心。最初他长安的时候,许多有权有势的人都看好他,经常请他去赴宴,所谓“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任”(《赠汝阳王二十韵》)。他们也曾盛情款待杜甫,“春酒杯浓琥珀薄,水浆碗碧玛瑙寒”,这也让杜甫见识了上层社会生活的奢华。但一年又一年的沉寂,权贵们渐渐失去了耐心,对他越来越冷漠。诗人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总结了自己这段时间的生活状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前人评论说,杜甫的这首诗“皆是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谒之私,词气磊落,傲无宇宙,以见公虽困顿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杜诗选注》)。其实,这首诗本身就是干谒之辞,只不过没有曲意讨好对方,也没有有意贬低自己,故意装出一副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模样相。据说韦济曾经很欣赏他,担任尚书左丞后杜甫向他连续进献了两首,但都没有任何反响,于是诗人又写了这首诗来描述自己的窘境,并表示如果对方仍然置之不理,他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

最新小说: 在后宫里开后宫(1vN) 和爸爸的七天(父女 高H) 成蝶 完美恋人 掌心痣(兄妹骨科h) 斯德哥尔摩情人计划 纯0扮演渣攻后翻车了 我的独立日 抹青(gl) 软玉在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