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到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去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惟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正如诗中所言,白居易是十二岁时离开荥阳的。当时藩镇混战,越来越激烈,新郑也战火弥漫,时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的白居易就开始了颠簸流离的生活,寄居在越中,过着“数行乡泪一封书”的生活。十五、六岁前后,他写了不少诗,大多是抒发他的乡愁的。此外,著名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是在这一时期所写。历来盛传白居易去长安拜访前辈诗人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先是笑眯眯着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等到看见白居易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马上改口道:有才如此,在长安住下来并非难事。虽然这个故事大家都很喜欢,但这个时期的白居易还没有机会到首都去旅游,故事显然是子虚乌有。后来又有人说,顾况当时不在长安,是犯了错误被撵到江南,然后白居易瞅了个机会去拜访他,此说也只能聊备一笑。
年轻的白居易才气是有的,十六、七岁的时候,他还写过《王昭君二首》,这让后世的老夫子欣喜若狂,说他小小年纪就有忠国爱国的赤诚之心。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
六朝至隋唐的文人们大多对王昭君很同情,一个弱女子嫁到北方苦寒之地,整天是沙尘暴,风俗习惯都不同,老死在异乡,想想都让人一掬同情之泪。但年轻气盛的白居易却说,王昭君到了塞外,天天惦记的是皇宫的那位从来不搭理她的天子,担心的是她自己容颜的憔悴。未经人事的少年,想象力是丰富的,对人心的体察不免幼稚,所谓“语浅意深,语近意远”等,不免有吹捧的嫌疑。后来有人称赞白居易早熟,说他十五岁就写出了像老杜那样风格的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