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大英雄能真本色,是真才子自风流”,这句俗语想必出现得比较晚,至少很多唐人都不知道还有此一说。唐代才子众多,如繁星满天,使人眼花缭乱。满眼的才子,风流者却没有我们想到的那样多。当然,倘若他们知道评选才子的标准是要“风流”,许多人定会“当年拚却醉颜红”,舍去大好前程,去做一回“真才子”。在这方面,小杜可谓先知先觉,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把杜牧专称为“小杜”,可谓历史悠久。《新唐书》说杜牧的诗情致豪迈,人称小杜,以别杜甫。《诗话总龟》引《唐贤抒情》也说杜牧诗歌风雅偏缀,不可胜纪,与杜甫齐名,时人呼为大杜、小杜。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则是“大、小李杜”,把李白、李商隐也融入了这个集团。曾经有段时间还出现过“三李杜”的说法。宋代学者孔平仲在《珩璜新论》中说“李固、杜乔,李膺、杜密,李白、杜甫”是也,这时候杜牧还被排斥第一集团之外。明代学者胡应麟则说“李白、杜甫外,杜审言、李峤结有前朝,李商隐、杜牧之齐名晚季,咸称李杜,是唐有三李杜也。”(《诗薮》)但“三李杜”的说法显然没有取得大家的认可。
在宋人看来,大杜、小杜并称,对杜牧而言应该是一种极高的荣耀,无论是《新唐书》还是宋朝的那些诗话,它们都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艳羡的语气。不过,让人简称“小杜”,未必符合杜牧本意,杜牧心中也未必舒坦。一个有个性的诗人,总不愿附于冀尾,何况杜牧向来自视甚高,我行我素,从无追随之意、模仿之心。在写给权要的《献诗启》中,他不无自得地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过去的榜样他不感兴趣,流行的潮流他不愿涉足,他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很多习见的观点,他都要摆出一副不苟同的架势,《苕溪渔隐诗话》列举了许多例证。
大家都说周瑜英俊潇洒,智谋过人,他却在《赤壁》中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讥讽他不过是一幸运儿而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自负。当年汉高祖刘邦一心想把皇位传给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野心勃勃的吕后听从张良的计策请出著名隐士商山四皓,镇住了汉高祖,稳定了汉室。杜牧却说“南军不袒左边袖,四皓安刘是灭刘”,认为对汉室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不是这四个白胡须的老头,而是英姿勃发的周勃。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不失豪杰之气,杜牧却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认为好男儿就应不屈不挠。
许多读者都衷心希望“大杜”与“小杜”之间能够有些渊源。有人从诗篇里去寻觅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蛛丝马迹,宋人葛立芳在《韵语阳秋》中说“杜牧之诗,字意多用老杜”,然后举了一些例证。不过,也许他自己都认为这些论据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不排除“英雄所见略同”的因素,所以他马上解释说这两人是“下语自然相符,非有意于蹈袭”,正所谓有不能不异,亦有不得不同。杜牧诗文的特色太显著了,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说:“杜牧之与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同时,而文不同于韩、柳,诗不同于元、白,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杜牧别成一家,特立独行,在诗风上自然也与老杜没有太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