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聂伯河下游战役与科涅夫的攻势
1943 年10—11 月,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A 集团军群第6 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第2 集团军右翼当面,展开约220 万红军,1800 辆坦克自行火炮。由北向南分别为: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德军的应对兵力,10 月初约85 个师(其中南方集团军群62 个师),总兵力127 万人,装备坦克强击火炮约1500 辆。
斯大林于1943 年10 月20 日下令,将上述方面军改名为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 方面军。改名的用意非常明显:以“乌克兰”命名的红军战略重兵集团,将终结德军对乌克兰的占领。
双方的战线大致可以分成北南两段:
北段,即基辅及南北两侧,部署有瓦图京的苏沃罗涅日方面军。为了统一基辅方向红军的指挥,斯大林于10 月5 日决定,将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左翼第13、60 集团军连同占领区域(基辅以北),全部交给瓦图京。罗科索夫斯基因此与基辅之战彻底无缘,自然大为不爽,事先把2 个集团军的加强火器都撤了出去。
由于部署调整,瓦图京对峙的德军增加为:第2 集团军侧翼2 个军、第4 装甲集团军,第8 集团军一部;
南段,从卡涅夫以南,一直延伸到扎波罗热,然后转向莫洛奇纳亚河和梅利托波尔。此段战线10 月初形势为:苏草原、西南、南方方面军,总计155 万兵力,24437 门火炮迫击炮,1160 辆坦克自行火炮,作战飞机2000 架。对峙德第8 集团军一部、第1 装甲集团军、第6 集团军,总计40 个师(8 个机械化师),77 万人,约800 辆坦克强击火炮。
扎波罗热是南段战线的中枢之一。这里邻近南方集团军群与A 集团军群的结合部,也是第聂伯河中游防线的终端,同时又是留在左岸的一个桥头堡。扎波罗热的西面,为克里沃伊罗格—尼科波尔的丰富铁锰产区。失去这个桥头堡,等于向俄国人敞开了通向矿区的大门!希特勒因此要求坚守扎波罗热。曼施坦因却以兵力不足为借口,主张放弃。
希特勒也深知曼施坦因这种人只知道伸手要坦克大炮,却不关心坦克大炮是靠什么生产的,于是又提出了一条战术理由:坚守扎波罗热,可以帮助南面梅利托波尔方向的德第6 集团军,而该集团军又掩护着克里木半岛的入口。苏联史料和希特勒的观点一致,认为扎波罗热是向A 集团军群提供补给的重要通道。因为经过该城有连接梅利托波尔直到克里木的唯一铁路。希特勒曾要求扩大这个登陆场,可能也是为了阻止红军以火炮威胁运输。
面对战术理由,曼施坦因一时也无话可说,虽然骨子里还是不服(在他看来,克里木什么的也可以放弃),只好照办。
1、扎波罗热之战
扎波罗热桥头堡宽40 公里,纵深20 公里。德国人很早就在这里修建工事,筑有内外两层环形防线。其外围前沿有一道梯形截面的反坦克壕,深3.5 米,宽5—6 米,有些地段甚至深达5 —6 米,并灌有1 米深的水。在苏联坦克可能冲击的方向,布有交错排列的4 排地雷。
防御工事本身也相当坚固。人员掩体的顶部,可以承受中等口径火炮或者小型炸弹的打击,火器掩体可以保证火炮沿着壕沿实施斜射。
从战术常识出发,狭窄的桥头堡内通常只保留必要的战斗部队。扎波罗热守卫部队的员额也不大,只有约35000 人,主要隶属第1 装甲集团军第17 军。包括6 个步兵师(第123 、125 、294 、333 、304 、335)。一线各师负责10—12 公里正面。
有意思的是,这些兵团中战斗力较强的几个,都是从各战线凑来的。如第一线3 个师25000 人。其第125 步兵师刚从塔曼撤回来,兵员7000 人;第304 步兵师原隶属第6 集团军,来自利西昌斯克,兵员残存50%;第123 步兵师甚至来自遥远北线的第16 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