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和平战战——萨达特总统终于饮弹身亡。1973年10月6日13时,也就是开战前一小时,开罗郊外的地下作战室进入了秒计时的紧张状态。这时,萨达特总统沉静地坐在那里,守候开战的情况。八年后,恰恰也是10月6日13时刚过,萨达特总统在第四次中东战争胜利纪念日阅兵式的检阅台上惨遭枪杀。同年10月16日,以色列足智多谋的战将达杨将军,在他66岁的时候,也结束了波澜起伏的一生。
中东迎来了动荡的80年代。它再一次向全世界表明,阿以冲突是多么根深蒂固,中东和平是多么难于实现。当前,中东形势正按着戴维营协议[①
1978年9月18日,埃及萨达特总统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的戴维营举行会谈,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个文件,总称为戴维营协议。——译者]精神,围绕着1982年4月全面归还西奈半岛和巴勒斯坦自治谈判等主要问题发展着。然而,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这些行动能否取得成功。今天,伊斯兰世界的民族自决潮流与西欧现代文明的对立日益加深,并开始走上自己的道路。1981年10月中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访问日本,就是其中的一环。伊斯兰势力正不动声色地在戴维营体制周围形成一个厚厚的“红色包围圈”。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中东正在被深深地纳入超级大国的世界战略之中。谁也不敢断言,80年代不会出现包括超级大国直接介入在内的危机局面。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国际上曾流行第五次中东战争已经迫近的看法。当时笔者明确指出,那种时机尚未成熟,并从历史的角度对中东战争爆发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1980年10月,笔者根据对以色列国防观点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中东是难以实现单方面和平的(这些论述都收录于本书的第七章之中)。笔者不禁感到,七年前出现的中东危机到80年代才逐渐地显示出其深刻性。
阿以冲突由来已久。二千年来犹太人颠沛流离,屡遭迫害,最后终于夙愿得偿,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国家——尽管没有得到阿拉伯世界的承认。然而,在这块土地上,二千年来一直居住着的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这就是冲突原因之所在。但是,这仅仅是导致冲突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超级大国的国际政治立场造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两国对中东的控制遭到削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鉴于这个地区在战略上和资源上的重要性,开始在这个权力真空地区争霸角逐。以色列就是在东西方冷战之中,在美国对苏联采取封锁政策的时候,取得了独立。这种历史事实要求人们在研究中东战争时要具有国际政治斗争的观点。
中东战争在本质上具有阿以对抗和超级大国争霸中东的双重性质。这种双重性质使战争实际情况错综复杂,它支配战争全局,甚至影响到战后。战争有其独特的形态和特点。当今,中东战争在全球范围内有着生死攸关的影响,对它的研究首先应该掌握其全貌,洞察其本质。研究现代战争应该是为了现代生存而进行的一种生动活泼的研究,既不能陷入已往的史实,也不能流诸对未来的展望。现代战争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种手段。提高分析能力,认清现代战争的本质,是研究现代战争的最大使命。
战史研究往往将人们吸引到流血的战场。笔者有幸于1980年8月,在参加布加勒斯特国际历史学会发表研究报告之后,踏上了神往已久的巴勒斯坦土地。我置身那曾经血流殷地的战场,仿佛化作巴勒斯坦飞扬的砂尘,寻觅着战争的踪迹。我与生活在战火中的官兵们交谈,
“巡猎”于书店之间,体会了生活在沙漠里的民族的坚韧精神。在这个以“安全第一”为理由,严格限制阿拉伯人出入的地区,胜者和败者都不会善罢甘休,战争将旷日持久地继续下去。